商鞅变法那点事:轻辄鞭鞑、抽筋、割鼻、黥面;重辄砍头、腰斩、剥皮、下油锅、五马分尸|首发野史趣闻
| 读史阅世 |ID:dushi828
笑谈历史风云·戏说野史轶闻·以史为鉴·丰富阅历!
作者:陈世和 微信公号 读史阅世(dushi828) 编辑首发
那个时代对国家的稳定造成威胁的反而是习文与经商
商鞅一头扑进功利主义的怀抱,他知道以农耕为生的小民要的就是眼前,谁去管万世,谁去过千秋?他大手一挥,一根木柱竖立在城墙下,在栎阳城的南门,一根三丈长的木头靠着城墙,旁边的墙上张贴了一张告示,意思是说有谁能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一时,围观者甚众,人头涌动。原来商鞅要找一个人,一个搬得动这根木头的人。在围观的数千人中,谁搬不动呢?看来,新来的领导在变着法子消遣百姓,大家都这样想,搬这根木头,从南门到北门,太过容易,十个铜钱都划算,怎么可能赏金十两?
一上午就过去了,围观的人来了一拨走了一拨,又来一拨。
到了下午,有官吏奉商鞅之命,在告示上加了一个“五”字,即赏五十两黄金啊!
有个农民工,看了半天,见众人都不搬动这根木头,他这人,有点二愣子的脾气,于是就鼓起勇气,在大家的嘲笑中扛起了木头。他想,管他的,就算被耍了,也没有亏什么,反正力气在自己的身上。
这真是一支奇怪的队伍,一个人扛着木头在前走,数千围观的人跟着他走,浩浩荡荡。
看来,围观看热闹,是传统,有基因遗传。因此,有人说我们其实是一直活在春秋战国,那些秦汉、魏晋、隋唐、宋明的传统有很多就源起于这里,以致到菜市口看杀人、到广场上看公捕公审大会的热闹都不能说与这传统无关。
这农民工很快就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在城楼上等候,他在一群官吏的前呼后拥之下来到北门城楼下。
“这根木头,是你搬来的,从南门楼过来的?”商鞅指了指木头问。
农民工小伙子有点不好意思,红着脸,腼腆地点了点头。
围观的人都屏住了呼吸,他们比这农民工二愣子更着急,人们踮着脚,张大嘴,伸长脖子,等着看笑话。
商鞅微笑着看了看大家,他一挥手,立即有卫兵端着盘子过来,到这搬木头的傻小子面前,商鞅将盘子边的红布揭开,金灿灿的五十两黄金元宝就在盘了里,金光灿灿。
这一天史书好像记载是公元前359年的一天,也巧,这天阳光灿烂,五十两黄金在阳光的投射下,光芒刺眼,围观的众人都有点睁不开眼。
搬运这根木头的农民工傻小子差点晕倒。
这是商鞅宣法立威之举,有人说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不过是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天空中升起的一颗星,这点光亮正是在周室衰微之际发生的,商鞅带着朝气,凛然而立于历史的舞台,他要由边缘向中心过渡,他的出场充满着文气与杀气,也只有在秦国,在这个阻力最小的空间,为商鞅这位变法者提供了发挥勇气与才智的舞台。他能出奇招,出奇制胜。这就是说,商鞅博览群籍,环顾四周,审时度势,他能在瞬息万变的战国争霸中抢得先机,形成强势。因此,商鞅能够大显身手,一展奇才。这些都是商鞅窥视高人、学习先贤、借镜前辈、厚积薄发的结果。
商鞅的变法,体现了战国时期累积和爆发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形成的强势与极具浓烈军事色彩的大秦帝国结合,其强大的气场正通过剽悍的秦风席卷群雄,商鞅在波澜起伏的战国争霸浪潮中顺势而上,以变法者的无畏粉墨登场了。
他大刀阔斧地进行变法,他成为大秦帝国崛起的奠基人。
商鞅自幼好刑名之学,又在魏国为官,他受李悝、吴起的影响较大,决心将三晋的变法措施如法炮制于秦,然而,在《史记·商君列传》中,商鞅初入秦都,四次谒见孝公,分别以帝道、王道、霸道、强国之术说服孝公,结果孝公对帝道王道的仁政与长久之计不感兴趣,却对霸道与强国兴致盎然。最终,孝公被商鞅壮怀激烈的雄辩与才气打动,于公元前356年拜商鞅为左庶长,行变法大计。
商鞅踌躇满志,他颁布的第一条法令——《垦草令》就是冲着农户、农业与农田的“三农”而来,看来对“三农”的重视古已有之,绵延千年。现代人并不一定比古人聪明,或许是学习古人的也未可知。有人说,用现代法制的眼光看商鞅的《垦草令》,应属于行政法的范畴,有人说是经济法的内容。实际上《垦草令》除了行政命令外,也有刑法的处罚措施。因此,从法制史层面讲,属于诸法合体、刑民不分的综合性法令。
本来,农民种田,天经地义,无须国王操劳。但商鞅的计谋在于不仅要将农民捆绑在田地,甚至还要绑架他们的思想。在商鞅看来,不让农户们有其他想法,必须断取经商与学文的路径,这样农民们除了努力开荒为国家多纳粮税外,只能埋头劳作了。
商鞅认为,对国家的稳定造成威胁的就是习文与经商。
商鞅从农民的可贵之处看到了愚昧,他深知农人们一旦有了知识,他们也会像他(指商鞅自己)这样游说于各国,必不甘心耕田劳作,“知识越多越反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必须改变秦国重视习文的传统,将做学问的知识分子彻底排除在政权之外,不让他们在秦国讲学,不让他们有活路。这样农民们就不愿意去做有学问的知识分子,习文与做学问就不吃香了。
有鉴于此,商鞅特别警惕秦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为消除这些影响,商鞅命令秦地的官吏焚烧儒家的经典如《诗》、《书》等著作竹简。可以说,商鞅虽然没有直接坑儒,但焚书他是秦始皇的先辈,谁又敢说焚书禁言的秦始皇乃至后世的统治者们,不是商鞅的徒子徒孙呢?
非但如此,商鞅还下令取缔了农民们的一切娱乐活动,他要让农民“意一而气不淫”,一心一意、一门心思地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农业之上。
他害怕商业,他认为商人唯利所图,利欲熏心。加之商业需要流通,不易管治。因此,商鞅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严格的人口户籍管理制度,他禁止秦国的百姓自由迁徙,甚至连走亲戚、逃荒都要经官府批准。旅客住店,要有当地官吏出具的证明,否则,店主与客人一并处罚。
商鞅可以说是重农抑商的先驱,他对商人、商业的打击与抑制无以复加。在他主政时期,秦国“商无得籴,农无得粜”。粮食与销售完全由官府把持。
当然,商鞅的变法特别是重农抑商的措施,对秦国农业的丰盛还是取到吹糠见米的作用。当时,“秦与东方各国之社会情况所不同者,则东方各国(除楚之外)有地狭人稠之象,秦则为地旷人稀之地。东方之农民,除困于赋役之负担外,兼有耕地不敷分配之苦……商鞅见秦之农户太少,旷地太多,其始则用化大农户为小农户之策。奖励小农户家庭之独立,以图农户之增加”
商鞅为了增强秦国国力,他在《垦草令》中公布了一些奖励措施。规定,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农户家庭,可以免除徭役。他还推行铁制耕具,有利于小农户独立耕作,“故其毅然将领邑制之农村形式破毁,就一切领邑之封域界线平夷之,辟为多数小农场,分给各独立之小农户”由于农户不足,在破除封邑制之后,又强力开荒,加之地旷之稀,劳动力严重欠缺,商鞅又诱使三晋之民入秦。人口的增加,不仅劳力大增,也为日后强军增添兵力。
商鞅的这些急功近利的变法措施,与儒家施仁政而安近怀远的长久之策相比,确乎效果明显。
《垦草令》实施几年后,在商鞅的强力推行下,效果已然显现。秦国地大物博,荒地众多,经强制开发,大片的荒地变成农田,农作物产量也大幅提高,国家的粮库里堆满了粮食,农人们也衣食无忧,正所谓“家给人足,乡邑大治”。
加之,贵族的封邑制被打破,贵族的权力受到极大抑制;知识分子无用武之地,被强赶离去;商人们无利可图,受到打击。因此,农人们获得平均主义层面的心理平衡,“不患寡而患不均”,相对满足的农户此时感到商鞅的变法带来了看得见的利益,至于那些知识分子夸夸其谈的言论自由与农人们实在没有太过直接的干系。因此农人们忘了人类的本质,即上天所赋给人最重要的就是“吃饭与说话”这两项天赋的权利。但是,人们往往只注意“吃饱”的权利而忘记了“说话”的权利。农户们亦如此,吃饱了,就敲罗打鼓地来给商鞅送万民伞。
商鞅很得意,问他们:“新法怎样?”
“很好,很好!左庶长的新法非常好!”
“真的这样好吗?”商鞅微笑中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阴冷。“那当初,你们为何要反对呢?”
众人不好意思,没有回答。
“当初,你们上告、反对我,我没有反驳,是因为新法还需要时间才能见成效,我忍住了。现在新法的成果已经显现,你们又来表扬了,但我要回奖你们的是,让你们去戍边服兵役。”
众人瞪大眼睛,不解地问:“这是为何?”
此时,商鞅脸上的笑容已经消失,他铁青着脸说:“国家大事岂是你等农人议论的,对于国家的法律法令,你等只能执行,怎能随意批评反对。律令法条,好与不好,轮不到你们妄加评说。做得不好,不需要你们指手画脚;做得好,也轮不到你们来歌功颂德。你们只能做自己份内的事,好好地做好农活,不该管的事不要管,不该看的不要看,不该说的不要说,管住你们的嘴,莫谈国事,乖乖地干活,服劳役或服兵役才是你们份内的事。”
从此,农人们谁敢议论官府?谁敢议论官人?谁敢议论官府的法令?谁又敢议论国事?
从古至今,因吹牛拍马、歌功颂德倒霉的大有人在,但商鞅此举,造成国人噤若寒蝉,失去了言论自由、议论国事的权利。商鞅的禁言,为历代统治者仿效,应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卑劣的恶果范式。奇怪的是,人们并不会因讨好官府被关押被杀头而放弃加快拍马屁的步伐。于国人而言,大唱官府赞歌倒霉的比之批评者毕竟要少;而溜须拍马获利的比之批评者毕竟要多得多!因此,从古至今,歌功颂德,乐此不疲。人们前仆后继,对官吏的赞颂无以复加,对官府的场域趋之若鹜。
如果说《垦草令》还有开荒拓土、劝课农桑、发展农业的功效;那么为了达到实行专制集权的目的,户籍法、连坐法的颁行就是典型的恶法范例了。
所谓户籍法,就是在秦献公制定的按五户为一伍的制度基础上,进行全国性的统一编制,并在这之间实行相互告发和同罪连坐的株连制度。
所谓连坐法,这是户籍法的配套法。概言之,是指一人犯法,全家同罪,邻居受牵连。对罪行知情不报者,或藏匿罪犯者,处以腰斩之刑,全家财产充公。如有人向官府告发并举报,可以免罪,甚至还能立功重赏。
连坐法公布后,人人自危,连坐法以及以后衍生出的保甲法,都使人不寒而栗!该法株连之广,造成邻里乡亲,相互猜疑,彼此告发,使人人都处于紧张、恐惧的状态,甚至互相为敌。这,大大有利于统治。因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将户籍法、连坐法奉为圭臬。
商鞅在学习李悝《法经》时,把重点集中到刑法方面,因而他有喜好刑罚之名。他在推行严厉刑罚方面登峰造极,他主张轻罪重刑。商鞅认为,如果对轻罪者处予重刑,那么国人就不敢犯重罪。
商鞅轻罪重刑主要表现在:
如偷盗牛马者,死刑。
又如一步超过六尺者重罚。
而在街巷倒垃圾者,要施于黥刑。
可见,商鞅推行的新法是何等的严厉!
虽然商鞅变法达到了为秦国“富国强兵”的目的,似乎国家财力也充盈了,但民众并没有真正得到多少实惠。站在专制集权的角度看问题,商鞅对秦国有功绩。但是,商鞅通过严厉的酷刑,强化了君王的绝对统治权力,剥夺了民众的言论自由,将秦国的百姓置于奴役的地位,变成只能吃饭会做活的牛马,使全国处于恐惧之中。人们彼此猜忌,相互检举,犯法连坐,人人惊恐。商鞅焚书禁言,使人们敢怒不敢言。其法令之严厉,即不论平民,抑或大臣、将军,只要不从王令者,“死罪不赦,刑及三族”。在商鞅严厉的刑罚中,轻辄鞭鞑、抽筋、割鼻、黥面;重辄砍头、腰斩、剥皮、下油锅、五马分尸,等等,轻罪重罚古今罕见。
一次商鞅为镇压对新法不满的人,在渭水边一天就杀了700多人,鲜血把整个渭河染红,“号哭之声动于天地,畜怨积仇比于丘山”。
在如此严厉的刑法处罚下,史书上说秦国一度出现“道不拾遗,乡邑大治”的景状,这良好的社会表相的代价之大,是用多少人头、多少鲜血换来的?
商鞅的严峻刑法,使“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因为凡是“私斗者”,皆被科处刑罚;而公战者,可以军功受爵。经过商鞅大刀阔斧地改革,秦国的国力、军力大振。
于是,商鞅对韩国发动了一次进攻,他小试牛刀,便大败韩军于西山(今河南省熊耳山)。
但,这并不能说明变法之功绩,因为,三晋之中,韩国最为弱小,本来就不堪秦国一击。
秦孝公与商鞅真正需要的是击溃魏国。
秘书出身的人就不同,有忍性,有定力。商鞅能够拿捏时机,寻找机会。
他在等待,气定神闲,静若处子,他在等待关键的一击,他要让魏惠王追悔莫及。
然而,此长并不一定彼消,魏国也在变,而且变得更强大!魏国从来就不缺青年才俊,一位名叫庞涓的青年将领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在魏惠王的慧眼相识下,庞涓得到重用,登台拜将之后,庞涓率魏军南征北战,攻城掠寨,神出鬼没,所向披靡,其势之猛,其劲之强,堪比吴起,远胜公叔痤。
魏惠王志得意满。
他派庞涓率八万大军进攻赵国,而且还号令鲁、宋、卫等小国出兵相助。
庞涓统领八万大军,挟连战连捷之威力,很快便兵临邯郸城下。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商鞅突然出兵,其劲道若迅雷之势,魏军在没有明白是什么一回事的情况下就吃了败仗,商鞅一举歼灭魏军七千多人,并抢占了少梁。
魏惠王大吃一惊,开始对这位公叔痤推荐的名不见经传的中庶子刮目相看。商鞅此战,捷报飞传秦国,举国欢腾,商鞅升任大良造(相当于国君的副手,一国的第二把交椅)。此时的商鞅,他看过兵书,不会躺在功劳簿上睡觉,他要乘胜前行,他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商鞅马不停蹄,他率秦军精锐,席卷河东,在魏军还未回过神来之际,他再度出手,一举攻克了魏国旧都安邑。
于是,秦国迁都咸阳。
商鞅或许比后世的军事家们更明白,战争的真正胜负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经济、政治的实力。因此,三分军事、七分政治仍是商鞅追逐的目标。他深知,他的政治生命乃至政治前途在于变法,秦孝公亦如此,在这一点上,商鞅的运气还在于秦孝公力排众议,给予他坚定支持。
这里,需要补充一下,商鞅偷袭魏国得手,那魏惠王与战将庞涓也不是省油的灯,何况魏国的旧都安邑被秦军拿下,面子上也过不去,如何忍得下这口气?
平心而论,如果秦魏两军相峙对阵,庞涓在军事上的才能还是要高出商鞅一筹。商鞅的专长与才华在政治方面,但庞涓运气不佳,他在攻打邯郸时,被兵法家孙膑横插一扛,结果兵败被俘。因此,商鞅趁虚而入,进入河东将魏国旧都安邑收入囊中,使秦国走出关中,雄视天下。
迁都咸阳后的秦国,已经有问鼎中原的实力了,但商鞅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还需要从广度到深度对秦国进行一系列的变法,他要大展宏图。
商鞅变法最著名的措施或者叫改革的政策,就是废井田、开阡陌。
所谓井田制,盖因周天子行封建之制,百步为亩,亩的界线便是阡陌;百亩为顷,顷的界线叫做封疆。而井田制是将九顷土地按照“井”字形平均划分为九块,中间一块为公田,周边八块为私田。私田由各家分种,公田由八家共种。
到了春秋时,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地租制,也就是将土地分给农民,所有者收取一定的租金或租粮。东方诸国如韩、赵、魏、齐、鲁等国都已实行地租制时,秦国的井田制还未废除。
商鞅推行《垦草令》后,秦国的农业发展势头很快,多数荒地被开垦出来,商鞅感到实行井田制使土地分割,不利于农业发展,也不能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便下决心废除井田制,通过变法,在法律上彻底摧毁井田制。商鞅认为只有如此,才能确认自耕农的土地所有制,释放小农经济,增加国家的地租收入。
根据商鞅的改革措施,他将原来的农田界线及边界统统破除,改百步一亩为二百四十步一亩,重新建立边界,再分给农民,然后国家颁布法令确认农民对土地的私有权,并且允许自由买卖。
换句话说,商鞅在搞“土改”了!
比之真正的土改如何?
其一,商鞅的废井田、开阡陌主要是开荒拓疆,利用开垦的荒地分给农户。虽然也刻意加重贵族的赋税,限制了部分贵族的权力,禁止贵族、官吏雇佣外人,迫使贵族子弟参加农作,但比采取暴力方式没收地主的土地还是要温和得多。
其二,商鞅的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层面看,确认了农民的土地私有权,具有所有权的法律意义,似乎也对“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王权神圣是一次冲击,比后世否认土地私有权要先进一些。
当然,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并不完美,他限制了贵族的权力及其所应获取的地租利益,这为他日后的惨剧埋下伏笔。他强化了中央集权,通过废井田、开阡陌为君王增加了财富,为日益强悍而壮大的秦国军队提供了经济支撑。但他操弄土地即废井田的手段太过于残酷,遭到了贵族们的强烈反弹;农户们虽然分得开垦的土地,提高了劳动积极性,但赋税太重,所谓“国家拿大头,个人拿小头”,一年的劳作,多为官府所得。此外依附在土地之上的农人们因商鞅切断了他们的其他一切财路,除了在土地上因农作得到收获并缴租纳税之外,他们没有任何想法与出路,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土地同呼吸、共命运,他们热爱土地,渴望老婆孩子热坑头。因此,他们对远离土地服兵役是反感的。加之商鞅蔑视知识分子,使沟通“官”与“民”之间的中介——士绅,即乡村知识分子毫无出路,这一恶行的范式影响,使矛盾激化,在历次农民起义中就充分显现,农村的痞气升高,不能说与打击“士绅”无关。
商鞅变法影响巨大的措施还有强化县制、实行集权制的行政治理的改革。
所谓推行县制,是商鞅在秦国境内,将所有的乡邑、村庄整合为41个县,由秦中央政权直接管理。人口满一万户及一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设县长。县令、县长之下设管理民政的县丞和掌管军队的县尉。
商鞅制定并推行县制,且属于行政法范畴,他使秦国分散的乡、村归于一统,形成大县与小县的行政区划,便于中央集权的权力集中。
商鞅推行县制,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强化了中央集权使秦国的管理高效集中,政令畅通,对于军事色彩浓烈的秦国来说,中央集权使强制管理深入基层,将土地利益与户籍徭役兵役捆绑在一起,既形成了高效而强大的军事战斗力,也因在秦国全境划分41县进行统一管理,强力控制,编户齐民,予取予求,促成了发达的军事组织与高效统一的官僚体系的协调。因而商鞅变法中县制的设立对后世中央集权国家的行政官僚制度的确立具有里程碑意义。
不利的一面,则是因县制的形成奠定了中央集权的牢固基石,使中央政权直至县的垂直管理下沉到乡、村,失去了横向的平衡与制约的拘束力。因而千百年来,中央政权对小民的管束无以复加,抹杀了民众的个性。甚至在商鞅的权力淫威下,消除了小民们的任何娱乐性,剥夺了小民与知识分子的言论自由。这一无制衡的垂直管理体系,使统治权力锲入民间,造成官方公权暴力与管治的无所不在并肆虐泛滥。遍及全国的贪腐贿赂与人为冤狱,让小民们遭受盘剥与灾难。可以说,正是小民百姓的血汗、冤屈、贡税、劳役与兵役映照了商鞅个人的历史光芒与大秦帝国的铁血辉煌。
因此,对商鞅的县制改革与大秦帝国的中央集权的强大,不宜大唱赞歌。事实上,秦国也好,魏国也罢,谁多占谁一寸土地,谁高筑多少城墙,应是国王的事,小民们千万不要把国王家的城墙——国界,看成是自己家的院墙!
商鞅的变法在统一度量衡方面对尔后秦始皇的影响特别重大。
由于秦国地广人稀,各地的度量衡不统一,商鞅为了保障帝国的赋税收入,为了不发生信息误差,以致农户少交粮少纳税,故对长度、面积、体积等制定了统一的标准。
度量衡的统一,促成了秦国境内在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有效使用,也为秦始皇横扫六合后,在中国境内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征收人头税也是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
在商鞅看来,贵族拥有土地,不事劳作,仅靠地租便过着富裕而优闲的生活,家里还闲养着一大堆不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特别是不少文人秀士成为食客,这些食客摇唇鼓舌,说东道西,议论国事,对国家政权的稳定极为不利。因此,必须按人头征收赋税,加重闲人的负担,迫使其从事农业活动或被迫沦落天涯。
于是,在公元前348年,商鞅规定,按户按人头数量征收军赋。男子成年后,必须向官府登记,缴纳户赋。
人头税的征收,不仅使贵族们心怀怨恨,也激怒不少知识分子,引起反弹。至于小民百姓,更是因加重赋税不堪忍受。
而真正得利的当然是秦孝公了。
版权声明:该文摘自陈世和先生《中国变法历史风云录》,法律出版社2016年2月出版。由作者授权微信公号 读史阅世 刊载 ,转载请注明以上信息,欢迎大家分享。
热诚欢迎广大微友投稿,我们将在最显著的位置注明作者姓名、来源或作者的微信打赏二维码等。投稿信箱:2076458511@qq.com(回复“投稿”,可查看投稿事宜)■添加小编微信(lishibuluo)长按复制
| 园艺|ID:yuanyi009
养花养草的好助手,忙碌生活的休闲地,每天免费推送花草人文百科知识。
○温馨提示:可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 悦心理 | ID:ziyusan818
您的心灵伴侣,贴心·暖意·温馨!
○温馨提示:可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 慢读时光 |ID:kaixinshike818
世界越快,人生越短。让我们一起慢下来,品读生活。
○温馨提示:可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本文作者:读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