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流失了这几个人才,统一六国的很可能是这个国家野史趣闻
记得前些年有人说过,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其实何止是二十一世纪,任何时期,人才都是最宝贵的一笔财富,能够留住人才,必然繁荣兴旺,而流失人才,更会遭来灭顶之灾。
战国时期,秦国之所以不断兴旺强盛,就是因为有众多的人才齐聚于此。秦国用人政策很明确:不分国籍,不论贵贱,只要你真的是人才,来我秦国效力,必然不让你的才能浪费。无论是早期的百里奚、蹇叔还是中期的商鞅、范雎,还是后期的吕不韦、李斯,其实他们都不是秦国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在秦国重视人才的环境下,才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华,最终帮助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
而相反,战国七雄中有一个国家,顶级人才之多令人叹为观止,然而,这个国家却不重视,导致这些人才外流,最终被秦国灭亡。这就是魏国,建于三家分晋,灭于水灌大梁。
那么,魏国究竟有哪些顶级人才?又是怎么流失的呢?
魏国流失的第一个顶级人才是吴起。
吴起既是军事家,又是政治家改革家,是战国早期最有能力的人才之一,但是就这样一个人,在魏国却遭到公叔的嫉贤妒能。公叔对魏武侯说,虽然吴起是个人才,但是您的国土狭小,西面又和秦国接壤,我担心吴起没有长期留在魏国的打算。请您用下嫁公主的办法试探他,如果他愿意长期留魏,一定会娶公主,否则就会推辞掉。魏武侯觉得主意不错,就同意了。但是公叔却找了一个机会让吴起和公主一起回家,暗地里惹怒公主,公主果然大怒,出言侮辱公叔,一旁的吴起看到公主傲慢无礼,心里十分不快,便不想和公主结亲了。后来果然找个理由推掉了魏武侯,于是魏武侯便开始怀疑吴起,不再信任他。吴起一看,怕遭到祸患,便逃到了楚国。
吴起逃到楚国之后,帮助楚悼王实行变法,结果楚国实力大增,楚国一跃成为南方大国。吴起变法比秦孝公变法还早了二十年,使得楚国在战国七雄中很早便确立了大国地位。这些都是吴起的功劳。不得不说吴起的流失,是魏国非常大的损失。魏武侯受了别人愚弄而不知,可见也不是个明君。
魏国流失的第二个顶级人才是商鞅。
商鞅本来是魏相公孙痤(cuó)的家臣,公孙痤死前,郑重的推荐给魏惠王,明确告诉魏惠王此人是个奇才,如果不重用他,就把他杀掉,千万不要让他活着走出魏国。可是魏惠王却以为公孙痤病糊涂了,根本没把这话放心上。后来商鞅跑到秦国,帮助秦孝公施行变法。
赫赫有名的商鞅变法就不说了,成果巨大。商鞅变法之后,使得秦国成为超级大国,六国中的任何一国都无力独抗强秦。给秦国统一六国提供了国力和军事基础。可以说,没有商鞅变法,秦国能否一统天下,还真不好说。
魏国流失的第三个顶级人才是范雎。
范雎是战国中后期著名的人才。魏国是范雎的家乡,早些年范雎周游诸国,想找个合适的君主效力,可是没有找到,便回到魏国,打算给魏王效力。因为没有人引荐,只好在中大夫须贾手下做个宾客。有一次须贾带着范雎去齐国出使,逗留了几月,没啥成效。但是作为随从的范雎却得到了齐王的馈赠。因为齐王知道范雎是个人才,想把他挖过来,虽然范雎没有收礼,但是须贾却认为他是出卖了魏国机密才得到齐王馈赠的,所以一回国便报告了这件事。魏相大怒,不分青红皂白下令用板子荆条打死范雎,范雎被打断了肋骨,打掉了牙齿,如果不是装死,估计真的要被打死了。“死后”的范雎被人用席子卷上,仍在了厕所里,魏相还让大家往他身上撒尿。范雎后来贿赂守厕人才得以逃走。
后来范雎到秦国,提出“远交而近攻”的著名战略,使得秦国真正意义上有了一统六国的具体方针,而范雎作为秦国宰相数十年,把秦国治理的井井有条,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继续使秦国国力上升。
魏国流失的第四个顶级人才是孙膑。
孙膑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军事家谋略家。孙膑和庞涓是同学,当时庞涓在魏国当了将军,他因为嫉妒孙膑的才能,便把他找来。孙膑满以为来到魏国可以大展手脚,可惜等待他的却是老同学的“特殊照顾”,不仅把孙膑的膝盖挖了去,让他成为残废,而且还在他脸上刺了字,让他永无出头之日。对老同学如此残忍,庞涓最后自刎而死真是便宜他了。
后来孙膑逃到齐国,得到齐王的重用,一直作为田忌的军师,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使得齐国军威赫赫,各国都很害怕和齐国打仗。
魏国流失的第五个顶级人才是乐毅。
乐毅的遭遇比其他几个人好很多,他在魏国时期,一直不受重用,魏国把宝石当作粪便,无人发现乐毅的才能。后来乐毅听说燕国招贤纳士,便舍弃了魏国,风尘仆仆的来到燕国,结果燕王大喜,和乐毅言谈之下十分欣赏,便重用乐毅。
后来在乐毅的统领下,使得弱小的燕国大败齐国,一直打到强齐的首都临淄,攻陷了齐国七十多个城池,齐国最后只剩得两个地方没有被灭,几乎到了灭国的程度。
看这五个人,几乎涵盖了各个领域,有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哪个不是王佐之才。即便是得到一个就已经能够让国家兴旺发达,而在魏国接连出现的这些人才,居然没有一个能够被魏国留住,真不知道魏国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才政策。试想一下,如果这些人才都能留在魏国,一个接一个的顺延下来,即便是魏国地域不大,即便是魏国国力稍弱,又怎能阻碍魏国称霸称王呢。
真是替魏国可惜的不得了。除了早期的李俚之外,几乎所有的顶级人才都在魏国留不住,不是遭嫉妒逃走就是不得志。后来魏国公族出现了高级人才信陵君,却也一直得不到重用,最终沉溺酒色,郁郁而死。令人叹息之余,也不禁替魏国感到悲哀。
本文作者:文史谈(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