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为什么推崇李世民?一代明君李世民是不是鲜卑人?野史趣闻
文人为什么爱李世民,在中国古代人眼中,皇帝是一个无比崇高的职业,能够坐上皇位的人肯定都是一些不平凡的人。对此历史中的一些杰出皇帝尤其明显。接下来就让小编来详细介绍下李世民以及文人为何如此喜欢皇帝吧。

李世民(公元599年---公元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人,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630年,击败东突厥,被突厥各部尊为“天可汗”。641年嫁文成公主给吐蕃的松赞干布649年,命太子李治到金液门代理国事。李世民于649年7月驾崩于长安含风殿,享年52岁,葬于今陕西礼泉东北50多里的山峰上的昭陵。谥号为“文皇帝”。
文人为什么都喜欢皇帝
在中国文人的内心深处对皇帝是十分敬畏的,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只要能够坐上“皇帝”宝座,就一定是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是一位不平凡的超人。皇帝是上天派来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芸芸众生无法理解的。皇帝强奸女人,那叫临幸。皇帝游山玩水,那叫明察暗访。皇帝滥杀无辜,那叫天威震怒。皇帝死去,那叫驾崩。总之,在中国文人的眼中,皇帝就是上帝,皇帝就是神灵,皇帝就是权力和制度以及法律和道德的总代表,皇帝就是人民的代言人。权力高到一定程度就再也不需要是非之分,没有对与错,没有美与丑,没有真与假,没有黑与白,没有善与恶,没有清与浊。一切的一切,都归功于上天。怪不得中国文人眼里的皇帝都那么好!
“皇帝”是中国文人的“神”。中国人心目中,权力是至高无上的神,是人世间正义的代表,是一切法的总和。而权力的最高级代表是“皇帝”。
“皇帝”是中国文人的“魂”。三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国人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灵魂,因为,只有皇帝才是中国人的灵魂。中国人能够为皇帝服务,是一种身份;能够受皇帝驱使,是一种地位;能够被皇帝利用,是一种幸福;能够被皇帝玩耍,是一种荣幸。屈原不能为皇帝建言献策,愁闷欲死,最终投江自尽;李白不能为皇帝使用,才发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的吼声;司马迁被皇帝砍了脚,才能够安下心来,写《史记》;孔子仕途不顺,四处碰壁,才教书育人,拥有弟子三千。
“皇帝”是中国文人的“根”。国不可一日无君,国不可一日无主。一山不能容二虎,一国不能容二王。皇帝是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此,天地分,万物始,欣欣向荣可也。唯因如此,中国文人笔下的皇帝,才一个个活灵活现,可爱的要命。
史书对李世民的记载,寥寥300字,功过论断,李渊二子即将诞生之时,李渊路遇一书生为其看相,书生惊呼:“李渊贵人也,其子也贵,有济世安民之大任。”
然而他的身世之谜却永远被湮没在简略的正史记载之中。考古学家根据《步辇图》留下来唐太宗李世民的最早画像推测,一代英明的君主李世民,是鲜卑人的后裔。
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关于他身世的疑点很多。
在历史上还有这一段插曲,本来西魏以前以山东地区的宇文泰以关中为根据地建国,由此就硬性规定了关陇李姓为望族。有人据此认为隋炀帝时,突厥人就曾强制改穿汉装,北魏孝文帝推行民族之间友好往来的政策,同一个等级的人可以被允许通婚。所以造成了有皇室是少数民族的情况,大臣中也有许多是少数民族。李世民是鲜卑族的后裔,这也是有可能的。然而这里边有几个疑点:
一、是李渊一门在此之前到底如何,无法从历史上考究得知;
二、是李渊自称为西凉王李皓后代,到底是事实如此还是自抬身价?
根据可考证的历史资料证明,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即唐高宗李渊的母亲独孤氏,是隋文帝的一名后妃的姐妹,属于非汉族,所以李世民和隋炀帝之间还有着姨表关系。
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老子李耳的后代等。其中最有可能性的说法是李世民是受胡人影响比较深的汉族人。
现在一般的习惯说法是,唐太宗李世民是各民族的混血儿,民族大融合的产物。然而在进一步的研究却步履维艰,主要是由于唐太宗李世民乃一代明君,可以称为帝王的模楷,后世人们想尽可能模糊其民族的概念。
因此许多学者对考证唐太宗李世民身世问题并不积极。但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认为李世民为鲜卑族后裔的观点主要有如下论据
一、立武则天为后印证了唐朝的胡俗。
唐朝人对肥硕丰腴的女子情有独钟。像杨贵妃的传说、《唐代仕女图》的记载,都证明了唐人有这方面的审美倾向。
这与唐的民族融合大有关系,带有明显的少数民族趋向。在胡人的风俗中有父死子娶母为妻的习俗,也有一家的男人共用一妻的故事。
在唐朝帝王史中,也有一些类似的关系尴尬的角色。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之间的关系近乎乱伦。
唐太宗李世民在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裴炎及程务挺等人曾力谏唐高宗李治,武则天“曾侍先帝,众所共知”,但是唐高宗李治根本没有在意。
二、历史上杨贵妃也是一例。杨贵妃本是唐玄宗之子寿王的妻子,却被身为公公的唐玄宗讨来做了妃子。这些为李唐王朝大臣们所不齿的关系是不是李氏家族身体里流淌的胡人的血液在作怪呢?
然而有的学者认为唐朝的这种风俗与胡人血统毫无关系。他们认为人性古今都是相同的。
还有的学者综合了这两种对立的观点:认为李氏一家是深受胡人习俗影响的汉人后裔,由于在魏晋时期长期与胡人混住,从各方面都沾染了大量的胡人风俗;而且从唐朝女子的穿着以及蹴鞠、骑马打猎的生活来看,当时女性享受了以后历代女子不曾享受的解放;所以对于开放、繁荣、各民族已有了相当程度融合的大唐朝而言,这种乱伦关系不应该算大问题。
咏兴国寺佛殿前幡
【原文】
拂霞疑电落,腾虚状写虹。屈伸烟雾里,低举白云中。
纷披乍依迥,掣曳或随风。念兹轻薄质,无翅强摇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你飘拂若霞似电,你飞扬绚丽如虹。
你飘逸在烟雾里,你飞腾在白云中。
依依地你随意招摇,悠悠地又随风而去。
你这无翅的轻薄子啊,何苦如此在空中折腾?

注释
①幡:寺院中常用之物,为表佛世尊威德所作。其状犹如大将之旌旗。亦有为祈福而立者。
②写虹:描绘彩虹。整句意为:飞腾在空中像描绘的彩虹一般。
③纷披:和缓。依回:往复回环。
④掣曳:牵引。
【作品鉴赏】
《咏兴国寺佛殿前幡》表现出了唐太宗李世民的空观
唐太宗为一代雄主,其武功文治为史家所称道,这首诗所表现的大乘空观,对这位明主而言,应是很有意思的现象。诗歌首先极写殿前幡的千姿百态:她艳丽,如虹若电;她生动,低飞高举;她依依随人,又飘飘随风。然而,作者的一双慧眼却早看透了她本质的轻薄,她的招摇全不过是弄空而已。由此,对不可一世的她,作者反倒生出一种大慈大悲的怜悯之心。
这首诗诗中的殿前幡,成为尘世里万法之象征,该诗也就表现出了唐太宗李世民的空观。这首诗,令世人想起《坛经》所记载的一段公案:“时有风吹幡动,一僧云幡动,一僧云风动。惠能云:‘非幡动、风动,人心自动。’印宗闻之悚然。”唐太宗诗未如惠能悟得透彻,但该诗却自有一种禅悟的智慧。

作者介绍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 中文名
- 李世民
- 别 名
- 唐太宗,天可汗
- 国 籍
- 中国(唐朝)
- 民 族
- 汉族
- 出生地
- 武功的别馆(今陕西省武功县)
- 出生日期
- 开皇十八年(一说十七年)十二月
- 逝世日期
-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
- 职 业
- 皇帝,政治家,军事家
- 信 仰
- 道家
- 主要成就
- 军事才能卓越,助父统一中国
- 灭东突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浑
- 扩充教育机构,笼络国家人才
- 精简政府机构,裁汰冗官冗员
- 改革三省六部,朝廷政治清明展开
- 代表作品
- 《帝范》,《贞观政要》等
- 谥 号
-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 庙 号
- 太宗
- 年 号
- 贞观
本文作者:语文360(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