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攻心方能成功,才是最后的赢家——雍正即位之谜野史趣闻

2018-11-14 14:33:18

康熙五十ー年(1712年),皇太子胤礽复废,诸皇子争夺太子之位又日趋激烈。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胤禩亲向康熙试探,请示以后应该怎么处理,希望自己被举荐,康熙看明他的心思,告诉他不要有非分之想,因此父子之间矛盾加深。同年冬,康熙出塞狩猎,胤禩因其母两周年忌辰,没有随行,及至康熙回程,胤禩自身并不迎驾,却把两只要死的鹰送给康熙,康熙十分气愤,大骂他不孝不义。因胤禩党羽众多,在朝中势力较大,康熙怕其政变篡权,故加紧打击胤禩集团。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康熙帝以胤禩行为卑污,凡应所有应酬俱懒惰不赴为由,停发他及属下护卫官员俸银俸米。同年十一月,革除胤禩门客何焯的翰林院编修、进士、举人之

名,罪名之一是他把当今文章与万历末年的文字相比较,侮辱圣朝,并以此作为胤禩的罪证。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父子感情更加恶化,胤禩得了伤寒病,有离开人世之状,而康熙也置之不理。

胤禩受挫,皇十四子胤禵开始谋求皇位。胤禵,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生,母孝恭仁皇后,与皇四子胤禛同母,但一向依附胤禩。初废太子时,康熙下令锁拿胤禩,胤禵为胤禩说情,激怒了康熙,技刀要杀胤禵,被皇五子劝止,后来胤禵被康熙逐出宫。太子复立之后,胤禵晋为贝子。康熙五十四年,西北战事吃紧,康熙年迈多病,不能亲自征伐,所派大将指挥军事又毫无进展,于是想派皇子出征。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命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征伐西北,并让胤禵使用正黄旗,采用亲

王规格,掌有军权。胤禵出征,被胤禵集团看成是康熙帝属意于胤禵将立其为太子的表示,因而皇十四子党又活跃起来。胤禵把谋求储位看成十分重要之事。出征之前,胤禵一再要求胤禟报告康熙信息,如果皇父离世而去,一定马上报告。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胤禵在西宁把临洮张凯叫去算命,张说其有九五之尊,将来必定大贵。胤禵听了非常高兴,觉得说得很对。胤禵出征,大有代父出征的味道,因此许多人把

它看作胤禵向皇太子的过渡。但其他皇子并没因此而放弃储位角逐。皇三子胤祉在胤禔、胤礽出事后,年龄最大而且又受封王爵,在诸兄弟中有很大的优势,并倚仗其文才出众,且又与皇父感情较好,也在谋求东宫印绶。皇四子胤禛则秘密活动,不露声色,私下里作好了夺取皇位的整体计划。

胤禛,康熙十七年(1678年)生,母孝恭仁皇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为贝勒。在太子刚刚被废的时候,康熙命胤禛与胤禔共同监视胤礽,胤礽说其从没想过杀害父亲,取得皇位,请胤禔、胤禛代为转奏,胤禔不应,胤禛认为此话非同一般,即使自己因此获罪,也要替他转奏。康熙听后,遂将胤礽项上锁链取下。初废太子后,康熙受到沉重的打击,身体非常不好。胤禛屡劝康熙治病,保重身体,康熙遂称其殷情恳切,可谓诚孝。康照四十八年(1709年),他被晋封雍亲王。

再废太子后,胤禛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了争夺皇位上。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胤禛集团成员戴铎为胤禛制订了夺取储位的全面的计划。第一,依靠诚孝博得康熙的信任和宠爱;第二,要以废太子为戒,把兄弟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第三,联络百官,特别是康熙的亲信重臣,以影响皇帝,使其考虑继承人时对胤禛有利;第四,大力培植雍邸旧人,为建立江山打下基础。与此同时,胤禛大规模地搜寻各种人物以形成自己的集团,其中有皇十三子胤祥、康熙近臣贵戚隆科多、大学士马齐、川陕总督年羹尧等。隆科多为侗国维之子,康熙孝懿仁皇后之弟,胤禛的舅父,任理藩院尚书、步军统领,手中握有兵权,对胤禛争储非常有利。他负责京

师九门、畅春园及宫禁警卫,地位至关重要。年羹尧,多年效力于胤禛,其妹为胤禛侧福晋。年羹尧于康熙四十八年出任四川巡抚,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升任四川总督,康熙六十年(1721年)又晋升川陕总督,是胤禛在外的重要军事力量。这一派力量虽十分强大,但表面看来却不像胤禩一派气势那么大,而是谨小慎微地活动,不露锋芒,所以康熙对此没有过怀疑和指责。

胤禛明白康熙的心理,嘘寒问暖,非常殷勤,得到康熙的好感。康熙称赞他“诚孝”。他对众兄弟,虽暗中对立,但在父皇面前一点都没有表现出来,相反,常“为诸阿哥陈奏”,以致感动了康熙,谓之“性量过人,深知大义”,“似此居心行事,洵是伟人”。胤禛对康熙并非真心真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了解父亲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因此他极力讨好父亲。他深知谁为太子,决定权全在皇父,皇父的好感就是他的资本。他用他的行动来证明给父亲看。从这一点看,他的心计超过众兄弟,手腕也很高明。到康熙死前一刻为止,有可能继承皇位的皇子绝不只胤禛一人。

与父亲之间的感情密切是胤禛最大的优势,他做事谨慎也博得了父亲对他的好感。康熙曾说过胤禛“幼年时,微觉喜怒不定”。这本是已经过去了的小毛病,康熙偶尔提起,“无非益加勉励之意”,并没有责备的意思。但胤禛特别注意澄清,竭力扭转皇父的印象,上奏说:以前皇父曾批评喜怒不定之处,十多年来都没有提起,是因为儿臣在皇父教育下已经改正。“今儿臣年逾三十,居心行事,大概已定,喜怒不定四字,关系臣之生平,仰恳圣慈,将谕旨内此四字恩免记载”。其实康熙并没有打算把此事写进論旨。

康熙晚年,立储事不顺心,尤其需要安慰,当时只有胤禛、胤祉经常陪伴他散心。第一次废太子之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ー月初,康熙病情加重后,胤禛奉召到皇父跟前,泪流满面提议选医调药治疗。康熙接受了他的建议,令他同胤祉、胤祺、胤禩等几位稍知药性的皇子照顾他,很快病情好转。他恳求侍奉左右,康熙因令其恭代南郊大礼,未留身边。但胤禛每天派人请安,有时一天三次。在康熙的最后时刻胤禛给予父皇无微不至的关怀,胤禛的孝敬理所当然地深深刻在皇帝的心上。

胤禛在康熙末年日益受到重视。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圣祖命其参加对胤礽党人步军统领托合齐的审判。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西北战事兴起,康熙召见胤禛、胤祉,征求意见,胤禛主张大力讨伐。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因有人盗窃明朝陵寝,康熙命胤禛、胤祉等皇子查处,并令他们到各陵祭奠。同年,皇太后丧,胤禛与胤祉等传达康熙的命令,让有关衙门和官员执行。次年,皇太后梓宫安放地宫,康熙因病不能亲往,命胤禛去陵前读文祭告。

康熙六十年(1721年),圣祖登极60年大庆,典礼中盛京三陵大祭最为重要,因年迈康熙不能亲往,遂命胤禛、胤裪及世子弘晟前往致祭。回京后,遇三月十八日万寿节,又命胤禛祭祀太庙后殿。同年冬至节,又命胤禛祭天于園丘。对祭祀,特别是祭天,康熙历来看作是国家大事而加以重视,只要身体好,他就亲自去祭祀。康熙在晚年任用胤禛代替他祭祀,表明了胤禛在康熙心中已有很高的地位。

两次废皇太子和诸子争储使康熙身体衰弱,精力衰竭。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月二十ー日,圣祖南苑行围,十一月初七生病,回到畅春园。初九,因冬至将临,命皇四子胤禛到天坛斋戒,以便代行祭天仪式。初十、十ー日、十二日,胤禛先后派遣护卫、太监至畅春园请安,康熙均谕“朕体稍愈”。十三日丑刻,康熙病情严重,命人从斋所召皇四子胤禛立即回来,接着召皇三子诚亲王胤祉、皇七子淳亲王胤祐、皇八子贝勒胤禩、皇九子贝勒胤禟、皇十子教郡王胤䄉、皇十二子贝子胤裪、皇十三子胤祥、理藩院尚书隆科多来到病床前,交待他的遗命,戌刻便去世了。

隆科多即向胤禛宣布康熙最后的命令。今存遗诏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皇帝位。”当天夜里,用銮舆载运康熙遗体,回大内乾清宫。在隆科多保护下,胤禛先回大内迎驾。第二天传出大行皇帝任命胤禛继位遗言。胤禛任命总理事务大臣,封胤禩、胤祥为亲王,把胤禵召回京城,关闭京城九门。十六日颁布遗诏,十九日遣官祭告天地、太庙、社稷坛,京城开禁。二十日,胤禛御太和殿登极,接受百官朝贺,正式继皇帝位,改元雍正,这就是历史上的雍正皇帝。10年未决的皇位问题终于有了结果。

本文作者:历史说是非(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