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河:小波,万一灵魂存在,但愿我们还会相遇野史趣闻

“你好哇,李银河。”
王小波几乎在每封给李银河的书信开头,都有这么一句“孩子气”的问候,我想这句可爱的话,一定是包含了他太多的欣喜和炙热的感情。

他曾在信中说:
“当我跨过沉沦的一切,向着永恒开战的时候,你是我的军旗。”
“我的勇气和你的勇气加起来,对付这个世界总够了吧?
去向世界发出我们的声音,我一个人是不敢的,有了你,我就敢 。”
“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还有在我安静的时候,你就从我内心深处浮现,就好像阿芙罗蒂从浪花里浮现一样。”
“我会老也会死,可是我不怕,在什么事物消失之前,我们先要让它存在啊。”

王小波写给妻子的情书除了表达对她真挚的感情和依恋外,还充满了对人生存状态和现世的探讨,充满了真知灼见,智慧和激情:“我知道,生和死,这是人们自己的事。谁也救不了别人的灵魂,要是人人都有个不休不止的灵魂才好呢。我真希望我的灵魂像你说的,是个源泉,永远汲取不干(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我希望我的“自我”永远“滋滋”的响,翻腾不休,就像火炭上的一滴糖。”

1977年,二十五岁的王小波与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的李银河相识并恋爱。自1980年1月21日与李银河结婚,到1997年4月11日,因心脏病突发而辞世,从此天人永隔。他们的婚姻仅仅持续了17年。
1996年.李银河赴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大概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这就是永别。
作为中国现当代学者,作家,在王小波短暂的生命中,他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黄金时代》、《沉默的大多数》等等。当年与张元合著的电影剧本《东宫·西宫》在阿根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编剧奖,电影《东宫·西宫》入围戛纳电影节。
在王小波去世之后的很多年里,李银河一直致力于社会学研究,女权主义事业,并且多年坚持为同性恋者、性少数群体维权发声。如果说王小波是孤独的战士,那么她便是人类学的先锋。

在谈到与王小波的感情的时候,李银河曾说,她一点儿也不觉得王小波是个乐观的人。因为小说《绿毛水怪》,李银河与王小波相识。她说,那种浪漫的、像火一样的激情之爱并不是特别常见的,“我也研究婚姻,爱情,我一直觉得,那种激情的迸发往往在一开始的时候像火一样,但是一旦建立亲密关系,结婚过上日常生活后就会变为柔情,从感觉上变成亲情。我的生活也差不多是这样”

剧作家廖一梅说过一句话:“在我们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李银河和王小波,之于彼此,就是这样的存在。
时隔21年,李银河追悼亡夫:21年,我庆幸你的文字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而我,则得到了时间的治疗。我爱过你,我仍然爱着你,万一灵魂存在,但愿我们还会相遇。
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未注明者,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侵权责任。
更多本文内容【音频】内容,请打开今日头条APP客户端,搜索【爱音东北】或下载【爱音斯坦FM】APP收听。
本文作者:爱音东北(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