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大清朝最厉害的3个CEO的“用人之道”(二)野史趣闻

之前我们给大家推送了
大清朝最厉害的3个CEO的用人之道
第一位——康熙
怎么样?
清朝的选人用人智慧
是不是

话不多说
今天一起看看第二位——
雍正

雍正是康熙第四子,是清朝第五位皇帝,是清入关后第三位皇帝。他在位时期,政绩突出,对外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对内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对“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
雍正多次说:“治天下惟以用人为本,其余皆枝叶耳!”所以,他十分注重把“德才兼备”这一原则贯穿于他的用人导向,而“用人之长,避人之短”,更是他的鲜明特征。

●
选拔人才以实际能力说话
●
雍正主张“以临事经验方可信任”就是说从实际办事能力出发,而不是从表面现象出发来考察人、检验人,因此特别重视那些有实际经验的人。雍正最擅长的还有通过一起做事,让有才能的人慢慢归附于自己、效忠国家。
雍正是个清醒的BOSS,比如他虽赏识惠士奇的清廉,也想过要把他放到重要的岗位上去,但是当他考虑到惠士奇未必适合这样的工作,就在向两广总督杨琳做充分了解之后,认为惠士奇没有做过临民之官,因此并不是吏治之材,因此没有让他做行政工作,而是让他做侍读学士发挥他的特长,也使他的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户部郎中李卫,雍正最初对他印象并不见好,他曾对大臣高其倬说:“此人但取其心地。”意思说他才力不够。而且李卫性格鲁莽,雍正经常批评他“狂纵不密“、”任性使气、“骄傲凌人”。雍正生性心思缜密,但为何屡次重用他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李卫工作务实卖力,不玩政治手腕,不欺骗他。李卫做事铁面无私,敢于弹劾重大案件人物甚至是朝中权贵。虽然是个大老粗,但是他非常聪明。袁枚曾记录过他处理文件的神采,说他从不看文件,就让手下人念,不合意的地方,随口就能纠正改动,非常复杂的案件经他嘴一改,变得条理通畅,以至于“虽儒者文吏,皆心折骇伏,以为天授”。
雍正不仅使人才发挥最大的作用,更是知人善任,对这个人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才会因才施任,给有用之人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知人善任
为人才成长提供舞台和空间
合理安排配置人才工作
最大程度上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
做到人尽其才!

●
“近距离”识人用人
●
近距离识人用人是雍正颇为推崇的一种理念。据传言,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元宵夜,内阁一名办公人员正在替同事顶职,忽然进来一位高个子中年人。这个办公人员心想,这位一定是出来散步的内廷值班员。于是热情招呼对方,两人边喝茶边聊天。
两人闲聊间,高个子中年人得知,这位办公人员只是一名小小的工勤员,而元宵佳节,之所以其他工作人员都回家赏灯、唯有这名工勤员坚守岗位,是因为:“当今皇上励精图治,听说晚上都不睡觉,万一有个加急公文件,没人跑腿要误大事的!”高个子点点头,又问这名小小工勤员将来有什么打算。对方说:“假如能到渔船管理所工作就好了。我家孩子多,这样就是闹饥荒也饿不死。”高个子哈哈一笑,告辞而去。
这个高个子,正是雍正。第二天一早,雍正就问朝臣:“哪个白船管理所有空缺?”相关官员回复说,广东南海县有。雍正说:“让内阁昨夜值班的那个工勤员去吧。”
大臣们面面相觑:此人是谁?怎么会如此好运得到皇帝钦点?大家正在惊讶中,雍正又命人传令此人:要吃鱼自己下水捞,不能占渔民便宜。调侃笑语间,雍正将昨夜发生的事情说了出来,这对君臣的小故事,由此在朝野中传播开来。
擅于亲自发掘底层人员,擅于从小事中洞悉人才与人品,只要正派能干,雍正都会重用。这也是雍正在280多年前给我们上的近距离接触了解、考察干部的生动一课。
干部考核要“近距离”
带上“望远镜”、“显微镜”
对干部近距离接触、多角度考察
做到识人准确!

●
用可担负国计民生之责之人
●
雍正秉承“必期有禆于国计民生。故凡秉公持正,实心办事者,虽疏远之人而必用。有徇私利己,坏法乱政者,虽亲近之人而必黜”。
大臣田文镜深得雍正信任,他路过山西目睹当地严重被隐瞒的灾情后,毅然决然上报雍正,田的举措挽救了七八十万灾民的生命。雍正感慨:“如此能干之人,为何至今未闻一人赞许?”此后田文镜持续得到重用。
有时强力推进的整治措施引起官民的激烈反弹,雍正劝勉田文镜说:“徐徐尽力为之,朕自有照鉴。诸务从容办理,毋过于猛。”有时对他会提出批评:“但近日以来,每闻人论尔有任性尚气之疵,当深自省察,切以为戒。”田文镜也非常卖力,在河南推行的一系列政策,让雍正非常满意。称他“巡抚中第一人”,并把他当“模范疆吏”标杆,在全国进行表彰奖励。雍正还在给他的批奏里竟说:“卿之是即朕之是,卿之非即朕之非,其间有何区别?”
领导干部要心系国计民生
以人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己任
时刻鞭策和警醒自己
让自身能够更好的成长
来为人民的事业服务!


雍正BOSS的用人方式
在激励人才上大有作用!
与“鼓励激励”这一机制
有异曲同工之妙!
要让担当作为者
政治上受关注 生活上受关心
精神上受鼓舞 经济上受奖励
为国家发展
建新功 立新业!


本文作者:豫见先锋(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