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死后被清算是怎么回事?张居正为何不肯重用海瑞?野史趣闻
御书房里烛火通明。朱翊钧一步一步走了进来,步履显得沉缓而艰难。身后,郑贵妃和陈矩也心事重重亦步亦趋地跟着。
“奴才遵旨。”陈矩应了一声,恭恭敬敬地垂手退了出去。在退出房门的时候,他轻轻地为朱翊钧闩上了门。

朱翊钧也没顾她,缓缓迈步上前,一直走到了那扇小门前,他一步一步向它走近,每向前走近一步,他脸上的表情波动就更加强烈一分。
然后,他头也不回地迈步走了进去。隔了片刻,他的声音才从里间内低低地传了出来:“爱妃——你且进来……”
只见里间的房顶上悬挂着一颗碗口大小的夜明珠,光芒四射,照得房内亮堂堂的。朱翊钧却跪坐在东面墙壁上的一幅图像之下,恭敬至极地叩着头。
郑贵妃依言走近跪下,仰面一看,却见那图上画着一位颀面秀目、须长及腹、不怒自威的紫袍长者。那长者画得是面目如生,双眸中流溢出一股跃然纸上的勃勃英气,让人不敢正视。
看到郑贵妃做得如此自然、毫不勉强,朱翊钧很满意地向她投来了一缕深深赞许的目光。然后,他慢慢地开口道:“爱妃,你知道朕适才所拜的这位师傅是谁吗?”
“他就是朕一生之中最为敬佩的张居正师傅,”朱翊钧的眸中闪出了莹莹的泪光,“你也许不知道:每当朕软弱、彷徨、无助的时候,朕都会来到这里向他倾诉、向他请教——让他陪朕安然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然而,她没想到的是:这个朱翊钧当着别人的面把张居正贬斥到“万人之下”,在暗地里却将他毕恭毕敬地供奉在自己御书房的密室里顶礼膜拜,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郑贵妃一言不答,只是缓缓点了点头。
郑贵妃一听,不禁惊得秀目圆睁,愕然地看着朱翊钧。
他抬起金黄色的袍袖,擦拭了一下自己眼角的泪珠,又慢慢说道:“张师傅可是朕小时候认识的第一个师傅。朕记得四五岁时有一次读书读乏了,他便让朕骑在他脖子上到御花园里摘红枣儿,朕一不小心竟被树上的刺儿刺得手指流血,他慌着又是揉按摩挲又是用口轻吮……还有一次,他手把手地教朕写字儿——朕的书法能够写得明朝的社稷永固来看,朕也不会憎恨张师傅的:在他辅政治国的这十年间,他力挽狂澜,不恤人言,不避艰险,不畏豪强,勇于任事,肃清纲纪,浚通政令,整顿史治,裁撤冗员,广行新政,为国积财,为朕留下了上千万两白银积蓄和可支十余年的太仓之粟……且说这近期讨剿哱拜、东征平倭两件大事,若无张师傅为朕夯实的牢固基础,朕哪有底气敢力排众议、迎难而上?所以,朕对他没有丝毫恨意,只有无穷的敬意……”
朱翊钧又自顾自缓缓说道:“十年之前,张师傅身患沉疴,自知大限已到,便拖着病体,让人用乘舆抬着,深夜进宫,欲见朕最后一面。朕当时已拟好了晋升他为‘安国公’的诏书,准备以此略表心意。
他说到这里,语气蓦地一顿,站起身来,走到那幅图像下的一张紫檀木几前,打开几上放着的一方锦匣,从中拿起了一卷诏书手稿,轻轻递给郑贵妃道:“爱妃!你且看一看张师傅自己临终前为朕拟写的最后一道诏书草稿是何内容……”
看罢,郑贵妃顿时恍然大悟。以她的聪明才智,已豁然明了张居正的良苦用心。她抬头凝望着悬挂在墙上张居正画像左右两侧的那副对联:“愿以深心奉社稷,不为自身谋得失”,热泪顿时唐朝‘开元盛世’相媲美的‘万历之治’……
“朕听了,顿时感动得汉高祖刘邦当年与西楚霸王项羽争雄天下,屡败屡战,明太祖高皇帝,以皇觉寺游僧之身,投袂奋起,内平诸寇,外驱胡虏,身经百战,不屈不挠,终于肃清四海,总齐八荒!这些史实,您亦是熟记在心的——相比之下,您现在据有四海之众,坐拥万乘之威,若能广求英杰、择贤而任、用人得宜,自有韩信、白起一流的良臣名将脱颖而出,区区倭虏何足惧哉?!”
“张居正师傅对陛下的期望是一定能成为现实的。依臣妾观之:陛下自从接到倭虏欲犯我大明的消息以来,始终当仁不让、勇于担当,内修军备,外求良将,并无朝鲜李昖那样的荒淫废弛之举。由此可断定,陛下不愧为我大明中兴明君!天下有心有目者谁不心服?”郑贵妃讲得甚是豪放大气,“此番平壤失利,不过是偶一战败耳!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陛下若能以此为戒,拾遗补阙,与申太傅、宁远伯、李总兵、赵阁老、石尚书、宋侍郎等文武大臣齐心协力,重整旗鼓,再兴义师——倭虏之败,指日可待也!”
郑贵妃也凝望着图像中张居正那仿佛微微含笑的面容,在心底暗暗言道:“张师傅!您在九泉之下放心吧!我会牢牢记住您‘愿以深心奉社稷,不为自身谋得失’的铭训,尽心竭力辅弼陛下成为一代英主明君的……”
笔者认为,张居正之所以不肯重用海瑞,主要源于如下考量:
其一,张居正与海瑞的性格特点不同。
《明史》是这样评论张居正的:“居正为人,颀面秀眉目,须长至腹。勇敢任事,豪杰自许。然沉深有城府,莫能测也。” 体貌挺拔,长须飘飘,严嵩当政时,“嵩亦器居正”。徐阶代替严嵩为首辅后,同样“倾心委居正”,这左右逢源的水平非一般人能达到。高拱秉权后,“两人益相密”。可当高拱成为横亘在他面前的石头,不扳倒高,他就不可能成为首辅时,张居正就又私下里结交司礼秉笔太监冯保。“神宗即位(万历帝),保以两宫诏旨逐拱,事具拱传,居正遂代拱为首辅。” 至此,张居正的为人处世不是显露无疑了吗?
这其中的不同,笔者认为,最最关键的是,他们二人的出发点不同,前者是一切为私心,凡事先替自己打算;后者则是克己奉公,死而后己。仅就这个不同,他们就不可能走到一起。
其三,张居正与海瑞的为官理念不同。
张居正虽然确实做了许多挽救明朝衰败的大事,但他也因此收获了许多荣誉、许多名利。他为官不得不说主要是媚上媚权,凡是可能损害和影响自己权力地位的事他坚决不做不为。故而,在对待海瑞是否可以重用的问题上,他并不害怕海瑞在政治上权势上超过自己,而是怕海瑞这个连皇帝都不怕的死倔之人,一旦进了权力中枢,不仅会以道德的标准来对待政治,更可能对张居正的政策横挑鼻子竖挑眼,闹得朝野都知道,对自己极为不利,何况万一海瑞得到同情或支持,那就大大不妙了。
这般完全不一致的为官实践,预示着张居正与海瑞根本不是“一股道上跑的车”,不仅无法交汇,更不可能并肩。
其四,张居正与海瑞的追求境界不同。
海瑞为官一生,十分清廉。他迁淳安知县,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就连总督胡宗宪曾告诉别人说:“昨天听说海县令为老母祝寿,才买了二斤肉啊。”再看看海瑞的固定资产情况,他还是在退休后,才在海南买了一套并不很大的房产,供家人居住生活。有资料称,海瑞没有儿子。去世时,金都御史王用汲去照顾海瑞,只见用葛布制成的帏帐和破烂的竹器,有些是贫寒的文人也不愿使用的,因而禁不住哭起来,凑钱为海瑞办理丧事。在封建社会里,竟有如此好官清官,实在难得。
没有了下一篇
舟泊汉江望黄鹤楼
【原文】
枫林霜叶净江烟,锦石游鱼清可怜。
贾客帆樯云里见,仙人楼阁镜中悬。
九秋槎影横清汉,一笛梅花落远天。
无限沧州渔父意,夜深高咏独扣舷。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枫林霜叶净江烟,锦石游鱼清可怜。
贾客帆樯云里见,仙人楼阁镜中悬。
九秋槎影横②清汉,一笛梅花落远天。
无限沧州渔父意,夜深高咏独扣舷。
注释
①张居正初入政坛时,正值严嵩当政,官场昏暗。他深感理想无法实现,又因体弱多病,便产生暂时归田思想。嘉靖三十三年,他借口养病,离京归乡。
②槎,同“查”。木筏或木船。传说中来往于海上和天河间的木筏。

【作品鉴赏】
《舟泊汉江望黄鹤楼》小船像停泊在银河边,梅花落的笛声从远处传来,仙乐般使人迷醉
颔联和颈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运用了虚实结合(联想比喻)的方法。颔联实傍晚之景,长江尽头的商船帆影,好像行驶在云雾里;黄鹤楼高耸入云,宛如明镜般天空中的仙人楼阁。颈联夜晚幻想之境,明月与星星倒影在江中,小船像停泊在银河边,梅花落的笛声从远处传来,仙乐般使人迷醉。以虚写实,亦真亦幻,构成一幅高远清丽、幽静闲适的秋江夜景图。

作者介绍
张居正

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汉族,幼名张白圭。江陵人,时人又称张江陵。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张居正5岁识字,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16岁中举人。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1567年(隆庆元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万历皇帝登基后,张居正代高拱为首辅。当时明神宗朱翊钧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
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10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1582年(万历十年)7月9日(六月二十)卒,年五十八,赠上柱国,谥文忠(后均被褫夺),张居正也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大臣。为万历所忌,去世后被抄家,至明熹宗天启二年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帝鉴图说》等。

- 中文名
- 张居正
- 别 名
- 张叔大、张白圭、张江陵、张太岳
- 国 籍
- 明朝
- 民 族
- 汉
- 出生地
- 湖广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
- 出生日期
- 1525年
- 逝世日期
- 1582年
- 职 业
- 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
- 主要成就
- 张居正改革
- 中兴明朝
- 推行“一条鞭法”,增加财政收入
- 代表作品
- 《张文忠公全集》、《张太岳集》、《书经直解》
- 谥 号
- 文忠
- 追 赠
- 上柱国
- 长 子
- 张敬修
本文作者:语文360(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