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刺客之张汶祥-“刺马案”成就清末四大奇案之首野史趣闻

2018-11-12 14:31:26

十大刺客系列更新以来,我们已经做了八位刺客的介绍。有许多朋友留言,问我们的刺客怎么都是出身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刺客”一职只有那个时期才有吗?当然不是,刺客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行业之一,中国的职业刺客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在那个时期最鼎盛。也有可能是遗留下的能供我们参考的历史资料有限,有名的古代刺客屈指可数。但笔者相信,在那个战争频繁,政治混乱的年代,有名的刺客绝不止这几个人,英勇事件也绝不只有这几件。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位清朝末期的刺客-张汶祥。

1850年末至1851年初,洪秀全联手杨秀清、萧朝贵等人组成了反抗满清朝廷的民间武装组织,并在广西的金田村发动起义,之后建立了“太平天国”。1853年3月,与满清朝廷的对抗中,太平天国攻下了江宁(现在的南京),并定都在此,改名为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政府的正规军根本没有办法抵抗,只能利用地方性质的武装组织,而我们后来熟悉的湘军就是在对抗太平天国的时候慢慢兴起来的。与太平天国这样的民间武装组织唯一不同的就是,湘军是清政府允许的。同样是民间的地方的武装力量,湘军却是由当时的清政府官员曾国藩组建,在名义上是政府许可的地方武装力量。

曾国藩做为湘军的创始者,在他的操练下,当时的湘军成为清政府与太平天国对抗的主要军事力量。湘军消灭了太平天国后,帮助清政府挽回了王朝的脸面,也改变了当时清政府的政治格局。虽然清政府在之前的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很依靠地方的武装力量,但由于与其抗争的过程中,还出现了淮军等组织力量。这些私家军队都只是听命于将领而并不是效忠清政府。当时曾国藩身边的人大有劝他替代清政府的意思,确实曾国藩也是有这个实力,但他从未想过这么干。太平军被清扫干净后,执政的慈禧太后是绝不允许曾国藩这样在江南拥有一支可以和朝廷抗衡的势力。为了解除这个“隐患”,慈禧太后把曾国藩调离了江宁,在她的安排下派马欣怡任两江总督。


但是对于湘军来说,他们从一开始跟着曾国藩,攻下江宁到现在一直驻扎在这里,早已经把这一块地方看做了自己的“私人地盘”,苦心打下的江山怎么可能会心甘情愿地拱手让给马欣怡这个新人。而对于马欣怡来说,这也并不是一讲好差事,自己单身一人去接管别人攻下的江山,难保会有人不服,背后里陷害他。

马欣怡是山东菏泽人,同治九年(1870年)的七月二十六日上午,时任两江总督的马欣怡在校场检阅完兵后,准备返回督署,就在返回的路中,被提前埋伏好的张汶祥用刀砍伤,第二天马欣怡由于伤势严重而死掉。当时刺杀完马欣怡后,张汶祥并没有打算立即逃走,而是待在原地等待士兵前来捉拿他。被抓后的张汶祥对刺杀马欣怡的行为也是供认不讳,在被抓时就大喊道:“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马欣怡被刺杀后很快就惊动了整个清政府,慈禧太后更是对此案显得格外关心,堂堂两江总督在重兵守卫下被刺杀,无论是考虑到清政府的颜面;还是对于案件本身的疑惑,都使得慈禧更加关注这个案子。当时清政府下的谕旨中这样说:“亟须严行讯究,即箸魁玉督同司道各官赶紧严讯,务得确情,尽法严办。”

在江宁将军魁玉及梅启照等人的处理下,最终得以结案,奏章中这样写道:“张汶祥对于自己的刺杀罪行供认不讳,由于私仇对马欣怡怀恨在心,为了给同伙报仇,而决定刺杀马欣怡,这中间并没有其他什么人主使。”但慈禧太后对这个审查结果并不满意,之后也派遣曾国藩去重新审查了这件案子,但最后还是照之前的结果递交了上去。最终官方给出的结果是:汶祥为太平天国运动的漏网之鱼,私底下勾通海盗,对于两江总督马欣怡有很深的仇恨,为了报复马欣怡才进行了暗中刺杀。

但显然,这件刺杀两江总督的案件之所以能够成为“清末四大奇案之首”,是一定原因的,现在被广泛传播的两种可能性是:

1. 马欣怡在任两江总督之前的一次剿匪中,被当地的捻军头目张汶祥抓住,张汶祥一直有归顺朝廷的意思,所以没有为难马欣怡。在熟悉之后,张汶祥将自己的兄弟曹二虎和石锦标介绍给了马欣怡,四人成了拜把子的兄弟。但后来的马欣怡官运亨通,与他们兄弟三人的关系淡了起来,并借着曹二虎常年在外,与曹二虎的妻子私通。事情败露后,设计将曹二虎杀害,这使得张汶祥一直怀恨在心,才有了后来的刺杀行动。


2. 当时的马欣怡在上任两江总督之前多次被慈禧太后私下召见,这其中最可能的原因是,慈禧想借着马欣怡任职两江总督之便,私下命他查清楚湘军在清剿太平天国之后所收缴的洪秀全聚敛的多数财产的下落。当时的慈禧认为这笔财富被曾国藩及他的兄弟们私吞,而曾国藩上交给清政府的数目却很少。当时的湘军知道了马欣怡上任的真正原因再加上本身就对这个“新人”有不服气的地方,所以暗地里派人进行了刺杀,之后也很好地处理了审查的结果,给了清政府一个交代。


在刺马案发生后,立马就有很多戏文衍生出来,并被演绎,就好比现在的新闻媒体。而之后的大导演陈可辛更是以此为故事背景翻拍了电影《投名状》,可见这件奇案在当时的清政府影响巨大。

如果说真正的原因是湘军计划的政治阴谋,那么我们的刺客张汶祥就只是其中的棋子-代罪羔羊,相比较于其他的刺客而言,他没有留下值得人们歌颂的侠义精神,唯一能记住他的原因就是成就了这桩千古奇案。

本文作者:三点壹事(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