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慈禧一起垂帘听政的慈安太后真的是懦弱不堪吗?野史趣闻

2018-11-10 06:03:49

季我努学社

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

作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岳忠豪

慈安太后(1837年8月12日-1881年),谥号为孝贞显皇后,世称慈安太后或东太后,与慈禧太后(孝钦显皇后,西太后)并称。慈安是清文宗咸丰帝的皇后,咸丰未入继大统时慈安就已伴侍左右,“事文宗潜邸”,姓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广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杨阿之女。咸丰死后同治继位与同治死后光绪继位的两个特殊时期,天子年幼,她与慈禧两次垂帘听政,同为同治、光绪初年的皇太后(慈禧为“圣母皇太后”,慈安为“母后皇太后”,虽说“两宫并尊”,但慈安地位更尊)和清朝的实际统治者。

(慈安太后)

《清史稿》中对慈安描写较少,不过通过时人记述还是能发现慈安的一些特点。慈安性行温良,谨守礼制,并非觊觎大权,但也绝非端拱无为,对慈禧听之任之。辛酉政变中她与慈禧、奕䜣相配合,除掉顾命八大臣,其后的诸多政治事件中也多起配合慈禧的角色。但她与慈禧权事相侔,性格迥异,势必有所龃龉。但不可否认的是,只要她存在,就确实能在客观上起到了对慈禧的制衡作用,也正因如此,慈安的死虽众说纷纭,但多数人都认为慈禧从中作祟。

(慈禧太后)

咸丰临终前为防止后宫、朝臣专权,除任命肃顺、端华等顾命八大臣外,又特赐慈安“御赏”大印,并给皇长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生母慈禧代管),任何政令都要盖上这两方印章才算有效,其中也可见咸丰运用慈安制衡慈禧的心思。

同治八年(1869年),内监安得海出京,有违祖制,“宦竖非经差遣,不许擅出皇城”,又沿途为非作歹,山东巡抚丁宝桢遂向慈安太后报告,“太后立命诛之”,朝野称快。慈安明知安德海为慈禧宠宦,并不知会,一意裁决,大约也有敲打慈禧的意味。薛福成在《庸盦笔记》中记载:“诛杀陷城失地、临阵逃脱的两江总督何桂清,将骄蹇贪淫的胜保下狱赐死,赏给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爵位,皆出自慈安之意。”其中可见慈安大事决断非但不含糊,反而魄力非凡。

(丁宝桢)

清人野史记载,咸丰临终赐慈安遗诏,若慈禧专权,即将遗诏昭示朝臣,将慈禧正法。慈安为人宽厚,且无意政争,与慈禧日渐交好后,就将此时透露给了慈禧。慈禧觉得慈安的存在是一个致命的威胁,于是先发制人,永绝后患,于是慈安“暴毙而亡”。此事真假先不予置评,换个角度,慈安的做法可能也是想对慈禧进行警告或者感化,绝非懦弱畏惧的表现,只不过未料到慈禧手段更高一筹,并敢于“铤而走险”。

总之,慈安绝非一般印象中无为懦弱的角色,否则也绝不会被咸丰托付后事,与慈禧相安无事二十余载。但她的逝世对于清王朝而言确实是个“损失”。制衡势力不再,这使得慈禧的势力迅速集结,个人继续专权二十多年,继续左右帝国的走向。

参考文献:

1、《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后妃传》。

2、马军:《慈安:比慈禧更为厉害的角色》,《文史天地》2011年第11期。

3、胡燮敏:《翁同龢与礼仪风俗》,扬州:广陵书社,2015年。

4、(英)濮兰德,(英)白克好司著:《慈禧外纪》,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2010年。

华 兴 春 秋

小编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杨培超

本文作者:季我努学社(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