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这些名将为何会落得身首异处?野史趣闻
三国中身首异处的名将有关羽、张飞、魏延、夏侯渊、典韦,以上这些人可都是个顶个的精兵悍将,到头来却弄的身首异处,不得善终,实在是相当可惜。我们来梳理一下这谢名将的辉煌经历。
First one:关羽
关羽,五虎将之一,是刘备最信任的武将之一,也是桃园三结义,刘备的二弟,可是荆州战败,一代武圣关羽关云长却身首异处,对蜀国来说是最惨重的打击,从此确立了三国版图,若非这次失利,和后来刘备伐吴,绝对可以奠基蜀国在三国中绝对主导的地位。

当时诸葛亮的隆中对策让关羽出击曹操,同时又要防备东吴,兵力就那么一点,既要攻、又要守,神仙也不行。尤其是当时的荆州是个肉馅饼,富饶之地,人人都想要,关羽出击曹操,荆州空虚,孙权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大好良机,东吴趁机来攻,双面夹击,关羽本可以退守荆州,但当时守将糜芳叛变,只能把关羽逼上退守蜀川。
三国时期的曹操、吕蒙、陆逊都是当时的名人,无论才识还是策略都是举世无双,且他们兵力又都占优势,奈何武圣关羽再强,单刀匹马也不可能不败。除非不进攻曹操。当时的处境关羽只有一条路,只能是失败。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关羽的性格,他是一个自傲,要强,高调的人,当他的力量不足以支撑自己吃下襄樊时,他选择调兵攻打,不顾一切,甚至都不向刘备请求支援,以刘备的性格,无论如何都会支援关羽,后面刘备伐吴,也是一定程度上因为关羽的死。
东吴的低头,伪装,陆逊低三下气写书给关羽,降低戒心,麻痹关羽,孙权也一个劲和关羽套近乎,戴高帽子,是的关羽对东吴放松了戒心。

关羽与吕蒙打过交道,对吕蒙还是认可的,后方留守都是防备他的。但是陆逊上台,书信里面的低三下气,让关羽放弃戒心,于是调兵攻打曹魏,也是导致失败的一个点。
关羽,一代武圣,虽然窝囊的死去,但是死后风光大葬,足以说明三国各位帝王对他的认可,一代天骄,无论生死,穿越时间长河,点亮自身光芒,绽放光彩。
Second one:张飞
三国史上的张飞不仅为人勇猛,而且书法甚好,更擅长画美人,现仍有其墨宝、画作流传至今。张飞性格豪爽,性如烈火,在军事方面有勇有谋,并非是影视剧中塑造的莽夫形象,可谓是文武双全的大将。一生有很多战绩,当阳桥吓退曹操百万大军、义释严颜、大破张郃。但这样一位有勇有谋又是跟着刘备结下手足之情的大将,按照常理来说,晚年应该过的比较安逸的吧?却没想到最终落下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这究竟是为什么?

总的来说就是情商太低,脾气越暴躁的人情商越低,脾气越好的人情商越高。性如烈火是张飞生前埋下的定时炸弹,是其一生致命的缺点。晚年的他,脾气越来越火爆,动不动在军营当众鞭打士卒,搞的军营人心惶惶。
后来,因关羽败走麦城被杀,刘备举国之兵伐吴,誓为关羽报仇。然而,脾气火爆的张飞为二哥报仇心切 ,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出发前下死命令,限部将张达、范强三天内办好白衣,三军挂孝伐吴,违期斩首。在此之前两人还被张飞鞭打过,张达、范强深怕完不成任务,趁张飞酒醉时将他杀死,斩下首级逃往东吴请功,一代文武双全大将就此陨落,实在令人惋惜。
Third one:典韦
所谓一吕二赵三典韦,是三国猛将中的第三号人物,力气过人,十分英勇。濮阳之战中,曹军和吕布鏖战十多个回合,难分胜负。众将战死,曹操当先冲阵,但箭如骤雨射将来,曹操不能前进,无计可脱,大叫:“谁人救我!”这时,典韦手挺双铁戟,大叫:“主公勿忧!”典韦短戟十数枝,杀散四将,立斩十数人,救出曹操。众将随后也到,寻路归寨。

但命运不可能永远垂青典韦。典韦,和许褚一样,负责保护曹操安全,宿卫曹操。张绣背叛曹操,为保护曹操,典韦率十余人和张绣大军作战,以一敌十,杀得敌军不敢近前,然而,典韦本身亦被数十创,伤势加重,怒目大骂,最终被张绣军割下头颅,相互传看。
在那个时代,很多出身不高的人都有字,但典韦却没有,想来典韦出身很低。典韦一生,兵不过数百,位也只校尉,但他战死护主,忠诚无二,虽然他的死很可惜,但却在史书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
Fourth one:夏侯渊
人们对于夏侯渊的死说法不一,有人说他的死反而体现了他的一种正面态度。而有人说他的死就是没有战斗经验的集中体现。无论如何,夏侯渊之死跟大家熟知的并不一样。
在《三国演义》中,夏侯渊死的够惨,不过在《三国志》中死的也挺惨,但两种惨好像有着本质区别。

张鲁投降以后,汉中平定,曹操任命夏侯渊为都护将军,督军张郃与徐晃进而平定巴郡地区。曹操回到邺城,让夏侯渊留守汉中城,夏侯渊也因此被封为征西将军。
建安二十三年,刘备终于对汉中地区正式有所军事行动,夏侯渊合理安排手上为数不多的“棋子”,成功拖了刘备一年多。但夏侯渊还是输给了刘备命丧黄泉,这是为什么?因为他太积极主动了。
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刘备派人夜里烧毁夏侯渊所在城池的南门鹿角。鹿角被烧,夏侯渊城池的防御能力会大打折扣。烧完了鹿角,刘备竟然绕道大举进攻城东,城东当时是张郃镇守。刘备攻势很猛烈,张郃逐渐抵抗不住,夏侯渊就分自己一半的兵马帮助张郃。
夏侯渊此时率领为数不多的轻兵在南门,南门此时无战事,夏侯渊就想要偷偷出城把刘备烧毁的鹿角修补一下。谁知,这都是计策,就在夏侯渊出门修补鹿角之际,刘备听取了法正的建议派遣黄忠突击,夏侯渊本来兵力就少再加上被偷袭,不幸阵亡。
早些年间,夏侯渊虽然经常获胜,曹操也老提醒他大将在外也需要“怯弱”,不能只知道勇武。为人应该以勇武为本,做事要讲究智谋,如果只知道勇武,就是一介匹夫。
对于夏侯渊之死,现在学者大致分为两种态度。

第一:夏侯渊是有战略头脑的人
张郃的确是在吃力的支撑,夏侯渊面对这种局势,主动将一半将兵支援给了张郃。我们不妨这样思考,张郃如果都败了,偷袭夏侯渊的事情也不复存在了。夏侯渊最后身边只留轻兵,足可知其对于战局的重视程度。
鹿角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防御设施,夏侯渊也的确认识到了鹿角的重要性,积极抢修是正确的选择,只可惜去的人不应该是作为督军的他。不过夏侯渊非要亲自去修补鹿角,也是他对汉中城防守的一种重视。
第二:夏侯渊不懂战斗
这个点主要针对的是夏侯渊在防守过程中居然主动去修补鹿角,这种事情完全可以让一个偏将军,甚至是行军司马,别部司马来做。但他作为督军居然轻易出城,熟不知敌人就在等你出击。
而且烧南门鹿角却攻打东门,也是意图明显的计谋,夏侯渊连这都看不出来,实在是自寻死路。
无论如何,夏侯渊被斩为两段,身首异处是最终的结局。
Last one:魏延
关于魏延的史料记载并不多,他延是蜀国后期北伐不可或缺的大将。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被任为前锋,梦到自己头上生角,问占梦人赵直,赵直说:“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退后却对人说:“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后来诸葛亮死之后,魏延作乱杨仪派遣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斩了他,将头颅献于杨仪,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于是诛灭魏延三族。魏延堂堂一大名将,死后头被人当球踩,确实太惨了!

如果这些名将知道自己的结局是身首异处,当初假如可以选择不去从军,而是在家默默无闻,当个农民,卖卖红薯什么的,他们会如何选择呢?以我们普通人角度来说,当然是平安是福。但是如果当初他们选择了默默无闻 ,那就不会三国这么多精彩的故事,而且他们也不会青史留名了。
本文作者:君子之方(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