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之武器的效能:取决于人,还是武器本身?野史趣闻

2018-11-08 13:03:59

战国七雄争霸的过程中,人们常常忽视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各国的兵器。中国历来把战争的成败归因于各种社会条件与自然条件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对于战争中使用的武器,人们只是将其视为工具,而缺乏深入思考。

在今天的考古发掘中,人们找到了很多战国时期的文物,其中就有当时的武器。

众所周知,战国时期是铁器开始普及。用铁作为兵器也在同一时期出现。铁制兵器比青铜兵器更加坚固,更加锋利。但铁制品对于治炼的技术要求也高,也要有更高的炉温和更先进行设备,所以它的使用范围集中于生产水平较发达的中原地区。在战国七雄之中,魏国的军队是采取铁制武器较多的,除了有铁制的刀剑,还有铁制的铠甲。魏国的武卒即精英部队,通常装备有铁制军械,使其战斗力锦上添花。

除了武器材质上的变化,新的武器也开发出来。中国古代杀伤力最强的武器之一——弩,就是在战国时期登上战争舞台的。弩这种武器,可以远距离精准地杀伤敌人,而且对使用者要求很低,只要稍加训练就可以掌握。弩兵最早出现于韩国,一度使其威震诸侯。

此外,攻城武器云梯也在这一时期技术上更加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诸侯国城墙的防御能力,加速了诸侯国之间的兼并。

然而,最张统一了六国的秦国,在武器上是什么水平呢?

通过文物发掘,秦国的武器再现于世。我们惊奇地发现,秦军的武器普遍地是青铜材质的,连著名的秦王剑也是青铜做的。秦军有强大的弓弩部队,其使用的箭头也用青铜制作的。有的武器上还刻有“丞相吕不韦监造”的字样,这说明,秦国直到统一六国之际,还一直使用青铜器。

那为什么使用青铜的秦国能够打败使用铁器的魏国呢?这里有三个原因。

1、 青铜武器的精益求精

从出土的秦王剑来看,它经过了十分良好的改进。青铜剑容易折断,所以一般都制作地比较短小。像常见的越王剑就是这样,一般长度不足60公分,这个长度影响了作战能力,不利于近身格斗。然而秦王剑一般在80公分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1米以上。这样的长度,就可以增加格斗的水平了。

秦王剑长度增长的秘密就在于剑身的构造有所突破。它不是普通的直线型,而是呈现前细后粗的样子。用今天的话来说,是非常符合工程力学的设计的。

2、 武器制作过程的优化

从出土的秦军箭头来看,它们虽然数量巨大,却几乎“长得一模一样”:都是三棱型,每一面的角度、面积都保持一致。很难想像,在依赖手工业的战国时期,这一粒粒箭头是如何打造得像克隆出来的。而答案就在于武器上的刻字。秦军的武器是由统一的机构生产的,每一件武器上,都记录着制造者包括有丞相、监工、工匠等人的名字。所以一旦有武器在使用中发现有不合格现象,就要以迅速追究到责任人身上。成千上万枚武器上都留下这样的刻字,可见秦国的武器生产,在组织上是异常高效,上质量控制是异常严密的。

3、 秦国奖励军功的制度

武器要发挥作用,关键在于人。如果人没有斗志,给他再好的武器也没有用。如果人一心求胜,再落后的武器也能发挥出超强的战斗力。秦国的军功制度鼓励战士们奋勇杀敌,只要斩得对方几个首级,自己与家人的地位就能实现天翻地覆的改善。所以在战国七雄争霸的过程中,经常可见不受铠甲的秦兵奋勇杀敌、唯恐落后的情景。

所以,将战争的核心要素人与武器结合起来,使之发挥最高的效率,这是最终成败的决定要素。

本文作者:文史书摊讲坛(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