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活在荀彧阴影下的荀彧兄弟野史趣闻
荀[xún]谌[chén]在历史上留下的事迹很少,在三国志荀[xún]彧[yù] 传(注意读音,我看好多人读成[gou][huo]是不正确的,正确的读音是荀[xún]彧[yù])里有说荀谌是荀彧的弟弟;但是裴注的荀氏家传又说荀谌是荀彧的四哥,到底是哥哥还是弟弟小编也都搞不清楚了。
荀氏发迹于颍川郡,在东汉是历史悠久的世家大族。荀彧、荀谌兄弟从小就生活在父辈祖辈耀眼的光环之下。不过他们也很争气,年少时就展露出不辱家名的才能。
同是出身颍川名门、日后为曹魏创定九品官人法的陈群是这样评价荀氏兄弟的:“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并无对。”文若就是荀彧、友若就是荀谌,陈群的意思是指这些荀氏子弟在这个时代无与伦比。这当然多少有一点名门互相吹捧的成份在,但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
荀彧是他们那一辈的佼佼者,更被与其祖父辈的名士何颙所激赏,他的评语变成了后世对于荀彧的最佳代名词:王佐之才也。
王佐之才──荀彧
荀彧
荀谌也绝对是一位优秀青年,但是他的兄弟荀彧更是光芒万丈,甚至被期待拥有足以超越父祖辈的成就,或许荀谌心中会有些疙瘩。
后来发生了关东联军反董事件,在洛阳任官的荀彧认为天下将乱,位处四战之地的颍川会是首当其冲。刚好此时河北的冀州牧韩馥有意要任用他,于是荀彧返回家乡,说服族人北上冀州。荀彧带着族人来到冀州,此时冀州局势也不稳定,袁绍对韩馥冀州牧的位子虎视眈眈,荀氏一族莫名被卷入了要选边站的难题之中。
荀谌
荀谌是属意袁绍的,他甚至担任袁绍的使者,前去冀州州治邺城游说韩馥,也成功让韩馥将冀州拱手让给袁绍;荀彧则有不同的见解,他认为袁绍不是个能成就大事的人,一番考虑后他决定重返河南,投奔当时事业正在起步中的曹操。颍川荀氏自此一分为二。
这一段历史三国志提得极为简略,许多细节空白都很值得琢磨。荀彧在做决定时,有没有和荀谌商议过呢?荀谌为什么不和荀彧一起南下投奔曹操呢?只是单纯的理念不同吗?
袁绍在河北所向披靡,成为了当时实力最强大的诸侯;曹操也在荀彧的辅佐之下一步步茁壮,曹袁双方总算在官渡引发了战火,要决定谁才是北方霸主。
此时的荀谌已经成为袁绍帐下重要的谋主之一,至于他实际上有哪些献策、擘划,历史上完全没有画面!
荀彧
荀彧就不一样了,在三国志荀彧传中的记载可以看出,曹操对于袁绍日益强大且跋扈,其实是心怀不安的。荀彧不厌其烦地为曹操安抚情绪,并且冷静做出分析,给与曹操信心;在官渡之战发生时,曹操一度为了粮草用尽而萌生退意,也是荀彧给予他鼓励,要曹操再撑下去。
曹操在官渡之战大胜,袁绍退回邺城后,也是荀彧力劝曹操要趁胜追击,不要给袁绍时间喘息,让曹操在局势有利的情况下拿下河北。
荀谌他在官渡之战后就完全没有事迹记载,从此在人间蒸发。唯一的线索是他的儿子荀闳,后来成为曹丕的文学掾,大概是文书、教育一类的属官。
荀闳是个性格很刚烈的人,因为在一些议题的讨论上,与当时已经地位很高的钟繇、王朗、袁涣有些争论,荀闳是完全没在客气地重话炮轰,丝毫没给这些大老面子。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或许对于认识荀谌,也有值得参考的地方。
身在这样的家族环境之下,同辈之间的比较是无可避免。荀谌碍于史料有限,无法贸然断定他当下的想法、心情,但在我的想象当中,他会是个自负于家世、才能,处心积虑要证明自己比同胞兄弟优秀,不惜与其对立较量,最终信心崩塌的悲情人物。
本文作者:历史赞着看(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