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不渝的事物——六世达赖的诗(二十三)野史趣闻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网友提供
【于道泉】
因为心中热烈的爱慕,
问伊是否愿作我的亲密的伴侣?
伊说:若非死别
决不生离
【曾缄】
情到浓时起致辞,可能长作玉交枝。
除非死后当分散,不遣生前有别离。
【刘希武】
情痴急相问,能否长相依,
伊言除死别,决不愿生离。
热恋中的情人常易作海誓山盟语。
似乎不说到海枯石烂,不足以表达出情意之坚贞深浓。
最出名的应该是汉乐府民歌《上邪》,“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样无遮远拦的至情至性之语,除了被深深地打动,真的让人无话可说。
大概因为《上邪》把情意推到无以复加的一个地位,曹禺先生在他的历史剧《王昭君》里,引入这首诗,并借王昭君之口把诗中男女之间的私人情感升华为汉族匈奴彼此相信互相依靠共创繁荣的大情怀。
原来,海誓山盟也可以不止于男女私情。
比如六世的这一首诗。
看如爱情,但真的是爱情么?
于修行者而言,相守今生的总是修行。
于活佛而论,生死不渝的,除了佛法,还能有什么呢?
但是我们又偏偏看到了别的,比如爱情。因为我们不是修行者,只是不离红尘苦的芸芸众生啊。
佛家看出苦的,有时恰恰是我们甘之如饴的糖。
初读这首诗,一眼之下,总以为说的是爱情,并且,指向为六世的爱情。
六世的经历的确充满争议。也许菩提真的曾经迷失过。若是,那么这一首便是六世被情障困住时的心曲了。耽溺于情,不愿出离。
“我”问,“伊”答。如果是世间普通相恋的男女,两心相通该是何等的舒心畅快。可惜世间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六世偏偏是特别的那一个。“伊”的话语落在六世心中,该当是深深的叹息吧。一面请求与对方长相依,而心里却对任何情缘的结局都了若明镜:不会死别,必定生离。海誓山盟的痴语,越听越痛,纵使痛不欲生,也绝对不能讲出口。
倘若这首诗说的是爱情,表现的不是爱情的甜美,反倒是爱情的哀苦。
也并非所有的作品都是诗人的自况。诗歌史上,诗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感,代人而言是更普通普遍的情形。
这首诗,也可能是六世对世相世情的一种艺术化反映。
选择某一种世相记录下来,有没有旁的寄喻呢?
可能仍旧是说佛法。以佛法观万物,众缘和合,但本性皆空。即如眼前这份浓烈的爱恋,当大限来临,还是会分开。且又添加了爱别离带来的无限痛苦。如此,过往又何必执着不休呢?空既然是永远的,沉湎于情,执念于爱,总脱不了失情失爱的结果,又有什么必要呢?断七情六欲,或者才是上品的解脱之道。
也可能六世只是单纯地想记录下这段众生会常见常逢的世相,并没有其它喻义。
曾译没有让“伊”这个角色直接出场,必然的对话体仿佛也发生了变化,小诗可以看成是省略了一个主角的对话,也可以看成一个人的独白。
在曾译和刘译的文字下面,似乎读成爱情指向更相宜。
本文作者:铅笔芒种(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