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威胁康熙,索额图帮康熙铲除鳌拜,为何下场比鳌拜还惨?野史趣闻
因为二者的份量不同,带来的威胁程度也不同。
鳌拜是满清入关定鼎的功臣之一,无论他后来如何后飞扬跋扈不把康熙放在眼里,首先都必须承认他的功劳和地位。从军事角度看,鳌拜算不上一流的帅才,但却是顶级的猛将,在清朝初期的许多战役中,无论对手是明军还是农民起义军,鳌拜都时常扮演先锋的角色,他的看家本领就是身先士卒一往无前敢打敢拼,令敌方将领闻风丧胆,往往不战而溃,这也是他号称“满洲第一勇士”的由来。从政治角度看,鳌拜一生对皇太极忠心耿耿,为了维护皇太极一脉的皇权,始终站在对抗多尔衮的第一线,是顺治帝得以顺利继位的关键人物之一,并在此后遭遇了多尔衮残酷的打压与迫害。
因此,作为顺治的继承人,康熙对于鳌拜的功劳和贡献心知肚明。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顺治当皇帝在前,何来日后的清圣祖康熙?

从威胁程度看,经过金庸老先生和星爷的包装宣传,鳌拜权臣形象可谓深入人心,但实际上,当年他威胁到的,只是康熙的亲政权,而非皇权。鳌拜的目的是继续享受辅政大臣那种大权在握的快感与好处,而非把康熙从皇帝的位子上赶下来。与前朝那位著名的“九千岁”一样,鳌拜同样明白他的一切权力归根结底还是来源于皇帝,自己篡位不可能,换一个人当皇帝不划算,还不如继续想办法拖延康熙亲政的时间,守住自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康熙扳倒鳌拜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也是权力欲望很强的人,不可能接受当傀儡的命运。卧榻之侧岂容鼾睡,康熙想要乾纲独断,就必须把最大的拦路虎鳌拜拿下。但康熙也清楚,鳌拜并不是想换掉自己,皇帝宝座跟生命安全实际上不存在危险;再考虑到鳌拜对祖父跟父亲的忠心,康熙决定留鳌拜一命,但再也不会给他任何的政治机会了。正如史书所记载,康熙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最关键之处,就在于“无篡弑之迹”这五个字。

再来看索额图,妥妥一枚“官二代”、“壕二代”,外戚集团代表人物。他的父亲索尼是与鳌拜同等级的“四大辅臣”之首,份量只在鳌拜之上,可到了索额图这里,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在鳌拜眼中,索额图不过屁孩一个,对康熙来说,本质上也就是奴才一名。索额图的最大功劳,是协助康熙打倒鳌拜,夺回亲政权,但康熙本身是主导力量,索额图充其量算是雪中送炭、锦上添花。至于后来所谓的各种出谋划策,对于康熙而言,不过是一名优秀下属应尽的职责,不存在需要对其感恩戴德的心态。若不是因为索额图作为康熙挚爱孝诚仁皇后亲叔叔的特殊身份,康熙不可能对其容忍许久。

索额图真正该死的原因就在于他没有摆正臣子的位置,插手储君之争,离间康熙父子,对皇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一方面,他开启了康熙深恶痛绝的“党争”模式。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索相”与“明相”之间的党争愈演愈烈。刚开始康熙出于帝王权术的考虑,利用二人平衡朝中力量,加上国事未平,正值用人之际,就采取了静观其变的做法。后来索额图与明珠变本加厉,不但插手官员的选拔任用,更介入太子允礽与大阿哥允褆的储位之争,这已经触及康熙的底线,故而只能出手,强制叫停了这场党争。考虑到索额图的身份地位资历贡献在明珠之上,且毕竟是孝诚仁皇后以及太子允礽的至亲,康熙在这件事的处理上还是偏向索额图居多。

然而,不作死就不会死。索额图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积极向太子允礽靠拢,为其谋划如何打压其他皇子,如何顺利继位,并组建了新的小团体组织——“太子党”。这就彻底犯了康熙的大忌。自古以来,天大地大,皇位最大,历史上不乏皇帝父亲被儿子架空甚至害死的先例,太子着急上位,最大的阻碍是谁,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吗?
此时,索额图的所作所为,不止动摇到康熙的皇权,更威胁到了康熙的生命,万一太子意志不坚,在索额图唆使下发动宫廷政变,康熙会有什么下场可想而知。而以索额图多年经营,党羽之众、势力之广,篡位的成功性绝对不低。

又惊又怒的康熙没有一丝犹豫,雷霆出手,迅速拿下索额图,幽禁至死不算,还彻底将其钉在耻辱柱上——“索额图乃本朝第一罪人也!”
综上所述,索额图本身功劳份量不如鳌拜,却又触及了康熙的最后底线,他的下场自然要比鳌拜惨的多。
本文作者:呼噜读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