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烹饪始祖 商朝一代名相—伊尹野史趣闻
合阳飞扬公益讯(编辑正风 通讯员李军 张二赞)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华夏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烹饪文化更是历史悠久,独树一帜。因此,中国历来被誉为世界“烹饪王国”,然而究竟谁是中国的烹饪始祖,烹饪之圣?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为一名餐饮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去挖掘。

伊尹塑像
自儿时起我就常听父老乡亲讲述有关古有莘国和伊尹躬耕于此的传说,直到后来亲眼目睹村东的“伊尹塔”和村西的伊尹墓地及伊尹庙戏台等。孟子云:伊尹“耕于有莘之野。”由于年代久远,伊尹从政也走过不少地方,有莘国究竟在哪里?伊尹的出生地和故乡在哪里?商代有确切文字记载的资料没有流传下来,后世记载的史料,各地大都众说纷纭。
为了彻底弄清有关问题,笔者近期专程在国家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查阅了一些古代地方志史料,力图从县志范围外搜寻更多资料,寻找说明有关古有莘国确切位置的信息。从笔者搜寻到的方志史料看,古有莘国和伊尹故里的确在合阳无疑。因为无论从方志记载,历史遗迹和民间传说,最终综合分析认定古有莘国在合阳有足以令人信服的依据。既然古有莘国在合阳县,那么伊尹的出生地和故里在合阳应该是可靠的。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所藏宋代淳熙四年(1177)出版的《诗集传》(国家图书馆善本阅览室)记载:今同州合阳“大邦莘国也。”《诗集传》是《诗经》的研究著作,距今已800多年,著者朱熹为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其所著记载理应可信。明代万历二十五年(1597)出版的《雍胜略》(李天应,国家图书馆方志馆)记载:“有莘国在合阳县东四十里夏阳村,孟子谓伊尹耕于有莘之野即此,有伊尹祠。”明代万历三十九年(1611)出版的《陕西通志》(汪道亨、冯从吾,国家图书馆善本览阅室)记载:合阳县“古有莘国。”编篆者汪道亨为兵部尚书。清代康熙六年(1667)出版的《陕西通志》(贾汉复,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记载:“伊尹祠在县东四十里,耕有莘野即此。”
确定了伊尹是咱陕西合阳(古称有莘国)人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伊尹到底为什么能被中国烹饪协会确立为中国烹饪始祖?中国历史和烹饪界根据伊尹的贡献,主要总结了两点:一方面是伊尹厨艺精湛,长于探索,理论高深。相传伊尹是个弃婴,他的养父是个厨子,最早他的厨艺就是和这位养父习得而成,但是他并不满足于此,继续潜心钻研烹饪,于是有了五味调和之法,开创性地提出“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猩者臊,草食者膻,恶臭犹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之为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涂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胀”的烹饪原则,简单的翻译过来就是用适当的调和手法,可以让各有缺陷的味道变成“舌尖上的美味”。 这些在《吕氏春秋.本味》中有详细记载。这一理论沿用至今,依旧是烹饪界的重要遵循,伊尹也开创了烹饪艺术化、哲学化的先河。

领导祭拜
另一方面则是伊尹足智多谋,志向高远,政绩卓越。通过高超的厨艺得以接近商汤,但他不满足于当一名商汤的厨子,于是一位哲学家厨师、贤相厨师就这样诞生了,他通过谈论烹饪之道来讲述治国道理。烹饪要“知味”,治国要“知人”。烹饪要调和,治国也是如此。治国如烹饪,火候不能太急,也不能太慢,只有恰到好处,才能办好国事。最终参政辅政,为建立商朝奠定了不朽功勋。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而伊尹就是这句话最鲜活的实例。由此看来,伊尹的烹饪始祖之名绝对是实至名归!

集体诵读祭文
伊尹就是中国烹饪始祖们也是古代饮食文化的首创者之一,伊尹、伊姓,名挚。进陕西省合阳县百良莘村(秦庄)人。生于公元前1649年。相传伊尹出生奴隶家庭,原是有莘氏的家奴,从小由厨师抚养成长,并从事烹饪服务。

祭拜演出式
传说,生于合阳百良秦庄头的伊尹,经常在洽川的芦苇荡里狩猎、捕鱼。有一次伊尹捕了一条鲤鱼和一条黑乌鲤,两条鱼颜色不同,形状各异。同去的乡党看到黑乌鲤吓的连忙跪着对黄河祈祷。不知道黑乌鲤是什么,建议伊尹把这“怪物”放了。还说这是河神的看门鱼,不能吃,吃了会受到河神的惩罚。而伊尹却表现的很淡定,他认真地看了看黑乌鲤,说:让我问问河神,这鱼是干什么的。他面对黄河,高举鲤鱼,口中念念有词。过了一会,在芦苇丛中的一股瀵泉边,突然跃出一条黑色鲶鱼,说:“能吃,能吃,不是看门鱼。”众人甚觉奇异。随后伊尹和乡党回到家中。等到家中一看,鲤鱼已经死去,黑乌鲤依然活蹦乱跳,生命力极其顽强。等他剥去鲤鱼鳞并将其腌制好,去杀黑乌鲤时,一看这黑乌鲤并没有鱼鳞,用手一捏,肉头厚实,心想这是河神赐予他的上等鱼。于是伊尹精心烹制,用他特有的五味调汤法,做成了“清蒸鱼”。他请来同乡一同品尝,经过大厨的精心烹饪,这鱼吃起来口感爽滑,汤鲜味美。凡尝过的人都会说“嘹咋咧”。后来,人们只要捕到黑乌鲤都点名让伊尹来加工制作。
说起黑乌鲤的名字,据传也是由伊尹独家命名的,有一次,有个人捕到黑乌鲤后说“伊大师,这鱼这么好吃,还不知道叫啥哩。”伊尹随即说道,黄河鲤鱼是咱们这特有的红色鱼。这鱼也在咱这儿出的,你看这鱼颜色乌黑乌黑的。就叫它黑乌鲤鱼吧。”黑乌鲤也就成了合阳的一个特色标签,此后,人们只要点吃合阳名菜,“清蒸黑乌鲤”绝对是首当其冲。后来商汤迎娶有莘氏之女结婚时,伊尹作为陪嫁佣人称为商汤厨房里干活的奴隶,并经常为商汤做饭烧菜。他十分善用烹调,首先取用甘、酸、苦、辛、咸的五味进行调和并烹制菜肴。因而非常适合帝王的胃口。有一次,他取用一只大雁,精心制作了一道美味可口的“鸽羹”,献给商汤、商汤品尝以后,异常高兴,赞不绝口。便派人把伊尹叫去,问他如何做好饭菜,“鸽羹”怎么能做的这样美味呢?伊尹是一个十分能干的奴隶,他不仅善于做菜,而且具有政治头脑。他在同商汤谈论做菜之法的时候,便讲到了做菜要注意用料咸淡适宜,要讲究火候,恰到好处,菜肴的滋味需要调和等。谈到高兴处,他结合汤王治国理政的实际,又用做菜的道理来阐述治理国家的大事,他说治理国家也和做菜做饭一样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怠慢松懈,只有把握时机,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商汤听后非常满意,他发现伊尹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烹调高手,还有治国安邦的大才能。不久,便解除了伊尹奴隶的身份,并委以宰相之职。

祭拜演出
成汤得到了伊尹的辅佐,在宗庙亲自点燃苇草,杀牲涂血,为伊尹举行解除灾难和祛邪的仪式。第二天上朝君臣相见,成汤向伊尹询问什么才是天下最好的美食?“需要用什么方法才能制作出来?”伊尹回答说:“君的国家小,原料有限,不可能都能制作得出来;如果得到天下,当了天子就可以了。他说天下比较常见的三类动物,水里的动物味腥;食肉的动物味臊;吃草的动物味膻。无论恶臭还是美味,都是有来由的。味道的根本在于水。甜、酸、苦、辣、咸五味和水、木、火三材都决定了味道,烧煮九次,味道也会随之改变九次,火候很关键。时而火大时而火小,通过疾徐不同的火势可以灭腥去臊除膻,只有这样才不会丧失食物的本身的品质。调和味道离不开甜、酸、苦、辛、咸。具体先放什么,后放什么,用多少合适,全根据大家的口味来将这些调料调配在一起。至于锅中的变化,那就更加精妙细微了,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表达出来、说得明白的。若要准确地掌握食物精微的变化规律,还要考虑阴阳转化和四季更变对食物的影响。这样制作出来的食物才能久放而不腐败,煮熟了又不过烂,甘而不过于甜,酸又不太倒牙,咸又不咸得发苦,辣又不辣得浓烈,清淡却不寡薄,肥而不太腻。”
伊尹借烹调“至味”为引子,说明任用贤才、推行仁义之道方可取得天下的道理,而得天下者才能享用人间所有的美味佳肴。接下来伊尹又分析了天下大势,并劝成汤施行仁政,承担灭夏大任。可以说,伊尹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厨师,他创造性地将最高深莫测的统治哲学讲成惹人垂涎的烹调技艺。
人世间的万事万物,大都暗合于理,道理相通。即使是最普通不过的做饭,也深深蕴涵着治国安邦的大学问。饮食虽然只是小道,一旦达到极致,却也包含着天下的至理。
伊尹在中国烹饪历史长河中,起着开天辟地的作用。他首先发现五味,并用五味调和烹制菜肴。同时还将自己烹饪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上升为有条理的的烹饪理论。《吕氏春秋.本味篇》是中国最早的烹饪理论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篇烹饪论文著。它正确的叙述了各种动物与植物原料的特性,同时也提出了火候和调味在烹制菜肴中的重要作用。

2018伊尹祭拜仪式
纵观伊尹一生,建树非凡,影响深远。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中,曾经出现过不少有名望的厨师,帝尧时代的彭祖、夏朝少康、春秋时期易牙、南北朝时代詹王等等。这些大师各有所长,声名远扬。但相比伊尹的探索实践、烹饪技术、烹调理论都有一定的差距,更加之他能够从一名庖厨做到一代贤相,从治厨上升到治国,远非一般厨师所能企及。他创立了“五味调和”理论,发明了中药汤剂,至今仍是中国烹饪、医药界自觉研习遵守的金科玉律,正因为他的巨大贡献才开启了中华烹饪事业的源头,奠定了中华烹饪事业的基础,所以被后世尊称为中华烹饪始祖。伊尹是合阳人的骄傲,更是陕西陕西人的骄傲。
回首历史,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华夏传统文化一定会在古莘大地绽开灿烂之花,在三秦大地结出累累硕果。(作者:合阳伊尹文化研究协会 李军)
本文作者:合阳县飞扬公益(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