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曹老学文化 和氏璧的一些传说野史趣闻
朝天子·卞和
卞和,抱璞,只合荆山坐。三朝不遇待如何?两足先遭祸。传国争符,伤身行贷,谁教献与他。切磋,琢磨,何以偷敲破。
这是元代薛昂夫一首散曲·小令,讲得楚人卞和献玉的执着,但是在笔者看了,这家伙有性格缺陷,为啥再而三去献玉,只是为了证明是快真玉,而付出了太多。不过,宜昌这样对石头人很多,几乎达到一种狂热地方。不过现在人不再跟卞和一样傻傻地巴结权贵,都是藏着家中。呵呵,当然也包括我弄石斋。
其实,卞和献玉最早记载《韩非子·和氏》里: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五,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逛,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和曰:“盏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壁”。
古代人使用石器时候,发现石头比一般石头更加坚硬柔韧,不易碎裂,但又无法解释何故,便称之为“石之美者”,于是成为“玉”,认为玉是“神仙赐予人们的神物”,作为传家之宝。
后来玉是美德的象征,君子比德与玉。将人比玉,以玉比德。玉,成为人们精神境界的象征。玉的五德之说:仁、智、义、勇、洁。玉石颜色,温润光泽,仁德也;据纹理自外可以知中,此乃表里如一,心怀坦荡之义也;玉石之音,舒展清扬,此乃富有智慧,兼远谋之智德也;玉石坚硬,宁折不弯,勇德也;廉洁正直,洁德也。
甚至孔子亦认同玉的品德之说,他认为: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将玉比有十一德: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从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贯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说明是君子,就要佩玉,除非有重大事故或死去。也才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说法。因此哥一直戴着一块楚国的玉环,不过一直坚信,古玉通灵性,说不定那天就真心穿越了。
不过,在楚文王把石头变成“和氏玉璧”,后来被历代权贵炒作,以至秦王原因用十五座城池来换,成为历史上名副其实的“疯狂石头”。 和氏玉璧,楚文王收藏后一种在楚皇宫里面。经过几百年,当楚国宰相昭阳灭越败魏。为楚国立了大功,楚威王为了表彰昭阳的功勋,就将和氏玉璧赏给他。但是不久,这块玉就消失了。
后来赵国有个太监缪贤,用五百两黄金在一个外地人手里买了一块玉璧,后经玉工辨识,才知道这块玉璧就是无价之宝的和氏玉璧。赵惠文王听说和氏玉璧在缪贤之手,就把和氏玉璧夺去,占为己有。 秦昭襄王听说和氏玉璧在赵国,也想得到这块宝贝,就写信给赵王,假说愿以十五座城市的代价和赵国交换和氏玉璧。赵王不得已派葡相如怀璧出使秦国。秦昭襄王见和氏玉璧纯白无瑕,宝光闪烁,连声称赞,葡相如见秦王无意兑现诺言,就用计拿回玉璧,约定秦王于五天后在正殿当着各国使者、文武大臣的面交璧换城。葡相如回到使馆,却暗地命人带着和氏玉璧偷偷回了赵国。五天后,秦昭襄王得知和氏玉璧已送会赵国,怒气冲天,但杀了葡相如也不能追回和氏玉壁,反让各国耻笑,只好将葡相如放回赵国。这就是脍炙人口的“完璧归赵”的故事。事隔六十一年以后,赵国终究被秦国吞并,和氏玉璧也就落在秦王赢政的手中。
公元前221年,秦王统一了中国,自称“始皇帝”,皇帝的印自然要选天下绝无仅有的宝玉才行,于是秦始皇命令宰相李斯磨和氏玉璧作皇帝的印玺,称之“传国玉玺”。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汉元年十月,刘邦至霸上,秦王子婴手传国玉玺,敬献给刘邦这也是历史上传国玉玺最平和一次交接。从此刘邦扫秦灭项,建立了汉朝。想传国玉玺代代相传,号曰“汉传国玺”。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做了皇帝,当时因汉家小皇帝刘婴才两岁,传国玉玺由孝元太皇太后代管,王莽就命弟弟王舜去长乐宫取传国玉玺。孝元太后见王舜进宫逼玺,取出传国玉玺狠命往下一摔,骂道:得此亡国玺,看尔兄弟有何好下场!王舜连忙拾起传国玉玺一看,传国玉玺已被摔去一角。由来,王莽用黄金镶补,但是依然残缺了。短命的王莽政权灭亡后,传国玉玺复归汉光武刘秀,史称东汉。
《三国演义》以此为题材,描写了董卓、袁术、孙坚、曹操等人获得玉玺的经历,可见其混乱。但此时的传国玺已经无法确定是否为始皇原玺。西晋初,司马炎将传国玺与刘邦斩蛇剑定为西晋两大国宝,存于洛阳武库之中。历经东晋、南北朝之乱,据说落入北齐高氏手中,接着传给北周和隋朝。隋朝灭亡时,隋炀帝的萧皇后携传国玺逃奔突厥。贞观四年(630年)萧后返归中原,将玺献给唐太宗。唐亡之后,传国玺又为后梁朱温、后唐李存勖所得。公元936年,石敬瑭引契丹军至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到了936年,石敬瑭在契丹军的帮助下大败后唐军,唐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洛阳玄武楼自焚身亡,从此这件宝贝就绝迹人间。
和氏璧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将璧制为玺,并做为传国之宝算起,到唐朝末年突然失踪,流传了1128年,做为中国文化一种独特的现象,它的消失,构成了中国文化千古之谜。在追踪和氏璧的存亡的同时,人们更关心和氏璧是什么玉,有什么特征,产于何地?
唐代杜光庭在《录异记》描述和氏璧说:“藏星之精,坠入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
元代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称“传国玉玺色彩青绿而玄,光彩照人。”
著名的地质学家章鸿钊,根据杜光庭在《录异记》和元代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对和氏璧颜色现象的描述,以及《韩非子.和氏》中“楚人和氏得玉璞于山中”等记载,认为和氏璧产自湖北荆州地界,可以断定材质为绿松石,因为楚,是湖北的简称,绿松石是湖北特产的玉石,而且绿松石通常有一层外皮。宝石学家李强和李海负也都主张在一观点。
1986年,地质考古学家郝用威,全国地学史学术会上以《和氏璧探源》为题宣布了这一发现:“和氏璧为月光石,月光石属长石类矿物。产于神农架南漳西部沮水之源的板仓坪、阴峪河一带,那里是当年卞和抱璞之处”这一发现不仅获得了我国地质、考古、宝石界学者专家的肯定和好评,而且在海内外引起很大轰动。在1998年《中国宝玉石》上也有专文介绍。已故国际著名地质学家、宝玉石和观赏石专家袁奎荣教授经多年研究以变彩拉长石为原料复制了一个和氏璧,让千年古玺重新展示在世人面目。
“青光淡淡如秋月,谁信寒色出石中”,月光石静谧而朴素,透明的宝石上闪耀着蓝色跳动的光芒,如果真是这种石头,在古代亦是珍贵。哥也收藏一块,比较喜欢那种幻彩效应,同样来自神农架,不过没有做成玉玺。到是那次去神农架,把拿回来的神农梅花石打磨成一方印章,开始准备刻印文“弄石斋”,后来学武瞾,弄成无字。
从楚人献玉到传国玉玺,人类经历太更新换代,拥有它不一定就能拥有世界,还是要靠所做所为,符不符合历史潮流。不过1021年,根据《辽史》记载,发生了一件令人惊诧的事情,耶律隆绪手里拿着传国玉玺,乘兴写了一首《传国玺诗》。虽然不可信,亦可能是好事者后为之。
一时制美宝,千载助兴王。
中原既失鹿,此宝归北方。
子孙宜慎守,世业当永昌。
(2018年8月10日于宜昌市尚书巷弄石斋)
本文作者:宋朝茶楼一伙计(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