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才子佳人小说,为什么是贵族的“禁书”野史趣闻
所谓才子佳人小说,乃是明末清初诞生的一种有着极为固定模式的文人小说,无非就是才子佳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饱经离乱,金榜题名,奉旨成婚。
才子佳人小说一直是小说界经久不衰的题材,现代的言情文也可以算作是才子佳人小说的延续。而在这可能算得上最早的言情小说里,什么玛丽苏情节都有,死后还魂、为爱私奔、甚至“我的爱人不是人”。
现在看来,这类小说的出现冲破了封建思想,表达了对真爱的向往,但古人可不这么认为,小说中的某些桥段,在现在看来是“为爱奋不顾身”,在古代却可能被视为无礼行为,因此,这类小说也自然成为了禁书。
从清朝通俗小说《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曹雪芹这位诗书大家对这些才子佳人小说是个什么态度,他在《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中,写道:
“贾母笑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别说他那书上那些世宦书礼大家,如今眼下真的,拿我们这中等人家说起,也没有这样的事,别说是那些大家子。可知是诌掉了下巴的话,所以我们从不许说这些书,丫头们也不懂这些话。’”
曹雪芹借着贾母的批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才子佳人故事的陈腐旧套,其实就是瞎编故事。
共读西厢
才子佳人小说被定义为“不许说的书”其实并非没有道理。在《红楼梦》中,宝黛读《西厢记》,那我们就从这本书中来看看,为什么才子佳人小说会如此不受待见。
✘非请自到
《西厢记》的小说模式可谓是典型的才子佳人型。小说开篇写到,崔家人在庙里为死去的相国做道场,选择了戒严,道场内外禁止外男出入,而男主角张生是硬着头皮溜进了道场。
古代去别人的“地盘”做客,是要提前预约得到主人许可后才能前往。《周礼》详细记载过这个“预约”的礼制顺序:
先写个拜访的“申请书”
把“申请书”放在一个拜帖盒里
让仆人把盒子送去朋友家
朋友收到“申请书”后,写“回执”再由仆人带回来
在约定时间,带上礼物去朋友家
然而男主却这样无视礼教,义无反顾地溜进道场,在古代这封建的社会背景下,该起到多不好的示范作用啊,你说该不该禁?
✔男女大防
小说中提到过,崔莺莺的母亲安排了红娘贴身跟随莺莺。《西厢记》写:“起初莺莺埋怨红娘‘但出闺门,影儿般不离身’”。
老妇人这样做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怕崔莺莺和外男有接触,在古代,未出嫁女子的名节非常重要,并且古人讲究男女大防,《孟子·离娄上》就有说到:“男女授受不亲,礼也。”
然而,崔莺莺和张生的相见却是这样的——第一次是张生从寺庙的和尚处打听到崔莺莺晚上会烧纸祭拜,就去后花园,偷看崔莺莺。第二次是张生听见莺莺在后花园弹琴,就爬墙偷看,还翻墙而入。第三次是在红娘的帮助下带着红枕头,去张生房中幽会。
每一次的见面,都在打破《礼记·曲礼》写的男女七岁不同席规定,这也是非常尴尬的……
✘无媒之约
古人在婚嫁上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嫁有一套繁琐的礼制流程,《礼记》还专门有昏仪篇作为婚嫁“指南”。
小说中,也有关于“婚嫁”的桥段。张生求助于红娘想见崔莺莺,红娘问过,你既然这么喜欢小姐,又有恩于我们崔家,为什么不向夫人提亲?
张生的回答是,如果通过媒人去娶亲,又要‘纳采’,又要‘问名’,手续多得很,少说也得三四个月,那时恐我也就不会在人世了。你说我该怎么办呢?”
可见张生作为读书人对《礼记》的内容,还是很清楚的,不过是等不及。虽说张生知礼,但是这有着批判感又有着嫌麻烦态度的说法,要是传播出去了,影响多不好啊,于是乎这书离“禁书”又近了一步。
八大聘礼之一——吉祥如意
才子佳人小说放在现在来看就是用来娱乐消遣用的,但是放在礼教严格的古代来说,似乎就成了不良示范品,用这样的小说来取乐可是会被无情的批判的。
用《红楼梦》里史老太君的话来说:“编这样书的,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
Points
才子佳人小说中,多半是越礼而行,所以成了“不许说的书”。
古代去别人的“地盘”做客,是要提前预约得到主人许可后才能前往。
在古代,未出嫁女子的名节非常重要,古人讲究男女大防。
古人在婚嫁上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嫁有一套繁琐的礼制流程。
本文作者:以礼话历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