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的“功过是非”野史趣闻
隋炀帝杨广在位13年,做了大量的事情,可以所说是其他皇帝一生甚至一个朝代都做不完的事情,却得到一个中国历史上最恶毒的谥号。他究竟是暴君、昏君还是有可取之处?我们首先来看看他的功过是非。
一、隋炀帝的'功'。
1. 开凿大运河。
首当其冲的肯定是开凿大运河,大家主观印象是隋炀帝修大运河引起百姓民不聊生,义军纷起从而亡国。下面了解一下隋朝的大运河究竟是怎么回事。
隋朝大运河自大兴至江都(扬州),全场4000多千里,分四部分,山阳渎用了东汉邗沟(隋文帝用了吴国邗沟故道);江南运河用了吴国所开运河、秦丹徒运河等、汉朝以及六朝所开运河等;通济渠用了阳渠故道、汴渠故道(此外还用了黄河天然河道);永济渠用了屯氏古渎、曹操等开的白沟等(此外还用了沁水清水等天然河道)。
基本上可以看出,前朝运河是分段的,没有连通起来,隋炀帝将各段运河连接起来,并进行疏浚政治,符合航运需求。
这一点还是算作'功',因为在古代运河大量夹杂泥沙,淤塞严重,如果没有及时疏浚、整修大运河,大运河的河道甚至会湮塞的几乎与岸平齐,经常发大水淹没附近村庄,甚至'几与岸平,亦有作屋其上'。隋炀帝疏浚整治后至少减少了淤塞,减少了洪水的泛滥,同时使大运河具备了同行的条件,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发展。

2.科举制度的继续推进。
科举制度初创于隋朝,在科举以前是'九品中正制',必须有当官的推荐(察举),当然当官的都是推荐自己人或者当官的互相推荐,这样一来,国家的权利机构把持在几个高门大族手里,形成世袭,对皇权造成极大的威胁。为此隋朝推行了'举贤制'、'荐举'、'九品官人法'等等措施,广发选举官吏。隋炀帝即位,据需推举分科选举的办法,大业三年(607年)四月诏令'文武有职事者,五品以上,宜令十科举人',这道诏令明确提出设置十科,并申明,应试者只要有'一艺可取',即可参加选举。大业五年(609)六月,又开设四科。
虽说科举制度起源于南北朝,发展于隋朝,完善于唐朝,但是隋炀帝的建设性推进功不可没,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只能五品以上才能推举,至少扩大了推举范围,分科取士,为完善科举制度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隋炀帝的'过'。
1.人口锐减。
隋初人口约690万户,开皇年间约870万户,但是,隋炀帝造成隋末严重的大乱,隋朝留下200余万户。在农业为主的社会,人口锐减肯定不是什么好事,生产能力极度萎缩,经济大幅度衰退,'耕稼失时,田畴多荒',民不聊生。
2.穷兵黩武。
不顾国力,攻克占城(今越南北部)、征服琉球(今台湾)、征讨契丹、突厥,取得部分疆土。
亲征吐谷浑,在吐谷浑设置郡,隋炀帝派伏顺去管理吐谷浑余部,结果根本无法到达,吐谷浑不仅返回故地,还进攻隋朝河右,隋朝郡县无力防御。
三征高句丽,第一次仅损失的隋军就超过34万,资储器械与运输人员也大量损失。百姓被隋炀帝的残暴征敛逼的没活路,纷纷起义。二征高句丽,杨玄感反了;三征高句丽,最后高句丽表面上服软,实际却俘获大批隋人不放还,'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3.大规模农民起义。
隋炀帝第一次征高句丽,就出现了王薄起义、瓦岗起义、孙安祖窦建德起义、张金称起义、高士达起义、刘霸道起义等农民起义,后来又有刘元进、杜伏威、辅公祏等人的农民起义,而隋炀帝不收拾他留下的烂摊子,却跑到江都醉生梦死,最终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使隋朝统治崩溃、名存实亡。
4.乱杀大臣。隋炀帝不仅不恤百姓,而且嫉妒文才杀薛道衡,拒听忠言杀高颎、贺若弼,掩耳盗铃杀宫女,连帮他继位立下大功的张衡劝他几句不要滥用民力也杀。再加出言轻狂逼反杨玄感。
从功过来看,隋炀帝杨广急于求成,在位13年,几乎连年征战、修凿运河,很快透支国力,引起民怨纷纷,义军四起,最终导致灭亡。纵观历史,隋炀帝是不是和秦始皇有点像呢?至于是不是昏君和暴君,你心里肯定有了答案。
本文作者:汤二杂谈(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