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最美乡村|独塘乡白龙王行政村(白龙王、官庄),村名由来野史趣闻
白龙王行政村位于独塘乡西南5公里处。各屯至大王庙乡村道路北侧,土地95%以上分布在此道路的南侧,东临大王庙行政村,西邻董楼行政村,南与逊母口镇的刘桥行政村毗邻,北与龚营行政村接壤。
全行政村共有220户,986人,耕地1424亩,辖白龙王、官庄、两个自然村,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西瓜、辣椒等。
白龙王行政村自1958年成立独塘乡人民公社为:董楼大队,辖:各屯、董楼、白龙王、官庄四个自然村。支部书记分别为:董成义、李国亮、陈中相。大队长分别为:王锦印、董金录。后来因种种原因,分为三个大队,各屯大队、董楼大队、白龙王大队。白龙王大队党支部书记:路霞坤;大队长:王锦印。1982年体制改革后,白龙王大队改为白龙王行政村,时任党支部书记:王余领,村主任王锦艳。
解放前,白龙王村和其它村一样村民们少吃缺穿。解放后,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下全体村民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村民们有吃有穿,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芝麻开花节节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白龙王村同全国各地一样,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每年外地打工挣钱的有100多人,每年能挣钱八百多万,小麦、玉米产量均在1000多斤以上。70%的农户都盖了小洋楼。买了空调、洗衣机等,各种家电产品都有。几十户人家还买了小轿车,90%以上的农户有存款,全村有养鸡专业户5户,养鸭专业户8户,养羊专业户3户。两个自然村大街小巷还修了水泥路,解决了出行难的问题。最近还能用上自来水,全村共打机井40多眼,达到了30亩地一眼井,沟河年年疏通,全村1424亩地旱能浇、涝能排,靠天吃饭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
白龙王行政村新打机井
白龙王行政村新修桥梁
白龙王自然村
白龙王自然村是白龙王行政村的所在地,东临大王庙行政村,西邻董楼行政村,南与逊母口的刘桥行政村毗邻,北与龚营行政村接壤。
全村人口606人,耕地884亩,共有:宗、王、张、何、高、娄六姓居民。
村名由来
据传说这个村原来不叫“白龙王”,而叫“白理王”。很久以前该村南边洼地降落一条“白龙”随后腾空而去,村民无不惊喜。认为龙是吉祥物,龙的出现是一个好兆头,故以后“白理王”称之为“白龙王”。
☼
姓氏族谱
本村共有六姓:宗姓人最多有二百人左右,王姓较少一点。何、高、娄、张姓人数很少。据老年人讲,宗姓是从县东大宗寨不知什么原因迁往“白龙王”的,具体什么原因讲不清楚,因为没有家谱。
名人乡贤
王在忠,1970年生,本科毕业,现在县一中任教,中高级教师。
王文汉,1944年生,本科毕业,现已退休。
宗利敏,女,1995年生,本科毕业,现读研究生。
宗红伟,女,1986年生,本科毕业,现富士康工作。
宗亚楠,1990年生,本科毕业,现在海南工作。
官庄自然村
官庄自然村位于白龙王村东0.5公里处,东邻丁庄村,南和逊母口镇后屯村接壤,北和龚营村毗邻。
共有80户,380人。耕地540亩。王、杜、许、刘、张、曹、孟、马共八姓共居于此。
【村名由来】 官庄村,王氏家族人数较多,属“黄门王”的外庄子。“黄门王”,历朝历代都有高官身居朝阁,故取名为“官庄”
☼
姓氏族谱
官庄共有九姓,姓王的占全村人口的百分之九十,明朝成化年间,成化皇帝亲封王氏为“黄门王”据传说:皇帝来太康私访,发现王化家族的大门是用秫秸而制,皇帝说“大门还是黄的啦”。故以后成为“黄门王”。
其它姓氏人数较少,很多年以前,官庄东南角有一“罗庄”,村庄很小,仅有几户人家,杜、某、就从本庄迁入官庄的。刘马二姓是从安徽涡阳逃荒迁入官庄的,其它姓氏也是逃荒迁来的。
名人乡贤
王永战,1970年生,军校毕业,现任解放军某部营级干部。
孟 伟,1972年生,本科毕业,现任安阳市钢铁厂车间主任。
本文作者:太康网(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