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圆券之祸:蒋经国“打虎”失败的背后野史趣闻
亮见
《腾飞中国》主持人:何亮亮
1948年发行的金圆券,导致了20世纪中国最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中国民众饱受其苦,怨声载道,沸反盈天。南京政府错误的金融政策,与其政治、军事的失败,构成了国民党统治的全面溃败。新中国成立之后,北京政府高度重视货币政策的稳定,高度重视防止通货膨胀,1949年之后,中国大陆再也没有出现过恶性通胀。了解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金圆券狂潮为害之烈,可以认识到货币稳定对于民生之重要、之可贵。
1948年下半年,解放战争已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国民政府军费入不敷出,财政赤字累累。其实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就因为猛增财政支出而肆意加大法币的发行量,造成了恶性通货膨胀。从1937年到1948年,上海的批发物价上涨了472万多倍,仅1948年一年内,米价由1月份的每石150万元法币,疯狂涨到6月份的每石1800万元。
法币 图片来源:国家发展委员会档案管理局
为了扭转糟糕的经济局面,1948年7月26日,蒋介石紧急召集国民政府财政部长王云五和行政院长翁文灏等人,于莫干山召开秘密会议,策划废除法币。 8月19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重大币制改革计划,蒋介石同时发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和《金圆券发行办法》等,收回法币,禁止私人持有黄金和外汇,并推出金圆券,与法币兑换率为1:300万元。
金圆券 图片来源:财政部财政史料陈列室
随后,蒋介石向全国各大城市派遣经济督导员,意在打击那些趁着战乱和货币贬值的空档,通过囤积商品、倒卖金银外币而大发国难财的奸商。上海是蒋介石的头号目标,他派遣蒋经国作为上海经济管制副督导——虽名为副,其实则主——与中央银行总裁俞鸿钧一道,全力扑灭奸商,为金圆券的发行铺平道路。
上海“打虎”时期的蒋经国 图片来源:人民网
蒋经国施展铁腕手段,“只打老虎,不拍苍蝇”,逮捕了上海滩违反经济法令的60多名商业巨亨,其中包括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屏。其实这就是电视剧《北平无战事》的时代背景。然而,国民党政府的腐朽统治和权贵家族荣损相依的关系,让调查遭遇重重阻力,蒋经国最终黯然离沪。
《北平无战事》海报 来源:网易
不久后,国民政府自食其言,放弃了金圆券改革中的“八一九”价格防线,宣布对烟叶、酒类等7种货品增税71倍,物价随之上涨。民众极度惶恐不安,开始疯狂抢购商品,国统区经济迅速陷入混乱。这一“合法涨价”,实际上也宣告了金圆券改革的失败。
其间,学者李敖所说的“二千年所未有”之经济怪象,在两岸三地层出不穷。1949年3月31日,正在兰州大学任教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在日记中写道,一枚银元上午价值13000元金圆券,下午已涨到17000元,一个月后,竟达到官价可兑换金圆券400万元的天文数字。
民国37年(1948)金圆券 图片来源:财政部财政史料陈列室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苏庆彬在著作《七十杂忆》中也回忆道,他的一位寡妇宗亲响应政府币制改革号召,将全部工作积蓄换成金圆券,用裤带小心地绑在身上,从内地带到香港。到达香港后,她却发现金圆券在市场上一日几跌,昔日可买八九百斤的大米,今时只可购得一斤喂猫的小鱼,这位宗亲绝望得欲哭无泪。
而在台湾,原定以1:1835台币兑换的金圆券不断大幅贬值,根本无法遏制日据时期以来持续恶化的通货膨胀,连带台币大幅走贬,最后竟助力催生了新台币的发行。
台币 图片来源:中央银行券币数位博物馆
1949年5月27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新成立的人民政府随后宣布,从6月起停止金圆券的流通,以群众政策为指导,在金圆券兑换人民币的问题上,给予工人、学生和城市贫民等基本群众一定的优待政策,将金圆券收回并销毁。之后,各地军管部门和人民政府利用多种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打击银元投机活动,加强市场管理,并通过调度和适时抛放大量物资逐步稳定了物价。陈云和陈毅在此期间功不可没。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这次物价斗争,称其意义不亚于淮海战役。
反对银元投机倒把游行(上海) 图片来源:东方网
《腾飞中国》
主 持 人:何亮亮
播出平台:凤凰卫视中文台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20:30
重播时间:周二至周六06:55
本文作者:凤凰卫视(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