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想废掉太子,吃了太子妃的“汤饼”后,他改变了主意野史趣闻

2018-11-03 19:39:38

唐高祖李渊,曾经办过一件蠢事。他把皇长子李建成立为太子,同时又放手重用皇次子李世民。李世民在唐朝开国战争中南征北战军功卓著,威望日隆。结果太子建成和秦王李世民水火不容、二虎相争,最终酿成玄武门之变的人伦惨剧。历史有时会惊人相似,到了八百年后的明朝,再度出现了这种局面。

朱元璋死后,传位给皇太孙朱允炆,是为建文帝。野心勃勃的燕王朱棣兴兵造反,掀起靖难之役,开国才几十年的大明朝由此陷入了激烈的内战。最后燕王朱棣成功胜出,是为明成祖。明成祖朱棣,在明朝众多皇帝中,被视为一个雄才大略的英明之君,无论内政外交都成绩斐然,可圈可点,唯独在确定皇位继承人问题上,他照样犯了迷糊。

朱棣先后有过四个儿子,一个早夭,剩下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长子朱高炽,为人宽厚仁慈,儒雅宁静,德行高洁,自幼饱读书史,文采非凡,赢得朝野一致认可。早在洪武年间,他就被燕王朱棣立为世子。

但在靖难之役中,朱棣的次子朱高煦却表现出色。在长达数年的激烈的战争中,他俨然扮演了秦王李世民的角色。朱高煦的性格与哥哥迥然不同,他生性粗犷强悍,不喜文墨,只喜欢舞枪弄棒。《明史纪事本末》记载他“强力善骑射”,是一员骁勇善战的虎将。靖难之役中,文弱的世子朱高炽不谙军旅,只能留守后方,而朱高煦却有了用武之地,紧跟在朱棣身边冲锋陷阵,亲冒矢石,立下汗马功劳。《明史》记载,“成祖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

朱棣登基后,立即面临玄武门之变前李渊的困境。他最初按照“立嫡以长”的公认原则,让长子朱高炽成为太子。但由于朱棣在靖难之役中重用朱高煦,使得朱高煦战功卓著,声望大增,朱高煦本人也是野心勃勃,对皇位产生觊觎之心,成了太子朱高炽的最大威胁。

而朱棣本人的性格也属于刚烈强悍型,朱高煦的强势果敢与父皇颇有相似之处,渐渐获得了父皇的欣赏,“成祖以为类己,高煦亦以此自负”。一切与当年玄武门之变前的局面极为相似。当事人朱高煦也意识到这一点,“辄以唐太宗自比,”想效仿唐太宗李世民取代太子建成的旧事。偏赶上皇太子朱高炽,由于生性好静不好动,只喜欢舞文弄墨,结果运动量太小,“体肥,腰腹经数围”,骑马射箭一概不会。《胜朝彤史拾遗》记载,朱棣有一次带领儿子们出去围猎,一时兴起让几个儿子跑马射箭,太子实在不会,“体肥硕不能骑射”,结果“上大恚”,当场发怒斥责了他。皇帝当着臣下的面毫不留情斥责太子,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标志着太子朱高炽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

关键时刻,一个女人的一碗“汤饼”,成功逆转了太子的败局。这个女人就是太子妃张氏。张氏是指挥使彭城侯张麒的女儿,出身将门,自幼胆大心细,聪慧过人。张氏心明眼亮,“内宽仁宗,而外事成祖及仁孝皇后甚谨”,她一边安慰沮丧的丈夫,一边对成祖和徐皇后公婆二人极尽孝顺之能事。她看出婆婆徐皇后的影响力举足轻重,于是千方百计迎合讨好徐皇后,“操妇道至谨”,“甚得仁孝皇后心”。

《胜朝彤史拾遗》记载,在皇宫中一次家宴上,朱棣一看见太子朱高炽,立刻心生厌恶,“色变,唾而詈”,又开始指责叱骂太子,众人连忙劝解,太子吓得魂不附体,狼狈不堪。就在这时,太子妃张氏突然不见了。时间不长,张氏又重新出现,亲手端着一碗香气四溢的“汤饼”,恭恭敬敬进献给朱棣。原来张氏十分贤惠,自幼就会操持家务,做得一手好“汤饼”。所谓“汤饼”,就是现在的手擀面条的旧称,又称作“水面”“水引”等。她一见皇帝公公发怒,立即“亲入宫庖,手汤饼出荐”,亲手做了一碗面条聊表孝心。

朱棣吃着张氏亲手做的汤饼,觉得十分美味,“且感且喜”,连声称赞,被太子妃的孝心和机智打动,朱棣这才回心转意,指着太子妃张氏对太子说:“此佳妇,他日当承我家,脱微此,废尔久矣!”意思是太子妃是个贤妻,日后必能扶保兴旺我朱明天下,要不是她,早就把你小子废掉了!太子夫妻二人连忙下跪谢恩。至此废太子风波才彻底平息,“由是太子得不易”,《明史》也记载,“卒以后故得不废”,最终顺利接班,成为明仁宗。

本文作者:历史江湖(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