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文明祭祀野史趣闻

2018-11-03 12:10:52

慎终思远、祭祀祖先,一年一度的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即将到来。缅怀故人、寄托哀思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清明节、中元节是一年中两个最重要的祭祀时刻。按照传统习俗,人们会在中元节或祭祀的节日前为亲人上坟祭扫,并通过放鞭炮、烧纸钱等旧习俗表达怀念之情。但时移世易,今时与旧日早已不同。传统的焚香烧纸、放鞭炮的祭祀方法,会产生资源浪费、噪音污染、纸灰清理麻烦等问题,甚至还会带来火灾隐患,与当下提倡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蓝天、净土、碧水的理念相违背。

清明、中元,缅怀故人、寄托哀思,让我们循着记忆中的旧时光,找回曾经的美好;教育后人,传承先辈的精神情怀。伤怀感动,百感交集。本是良好家风家教得以传承沿袭的契机,然而,不文明的祭祀让这个传统节日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不容忽视。在这个追思感怀的日子里,我们既要充分表达对故人的哀思,更要确保祭祀活动的安全、文明、环保,才能不违背祭祀的初衷。相信故人在天有灵,也必定期望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鲜花朵朵、社会安定。因此,文明祭祀、爱护环境,摒弃陋习、移风易俗,势在必行,必当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文明祭祀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民心工程”,破千年祭祀旧俗,树一代改革新风,需要全社会人民的广泛参与。在全社会强化宣传教育,为群众“思想”松绑,营造爱老敬老、厚养薄葬的良好风尚。然而,人们要想达到文明祭祀的自觉性、习惯性,仅靠宣传引导还稍显乏力,还需要全体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带头和率先垂范,还需要一些实际举措来规范、监督、引导,例如“鲜花换纸钱”“丝带寄哀思”“天堂信箱寄语”、规范的乡俗民约等。

文明,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文明祭祀,必须加强自我的文明素质修养,使其成为每个人的行动自觉,争做文明风尚的践行者和传播者。文明祭祀,共同打造平安、绿色、低碳的中元节,才能不负故人生前一片情。(冯燕)

本文作者:河北共产党员网(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