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是怎么死的?真的是因为谋反被刘邦所杀吗?野史趣闻

2018-11-03 09:02:06

说到韩信大家都知道,可谓家喻户晓,是秦末汉初最有名的人物之一,韩信是淮阴人,汉朝的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

韩信

在持续了四年的楚汉之争中,韩信指挥的陈仓之战、安邑之战、井陉之战、潍水之战和垓下之战等一系列重要战役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韩信先是率领汉军平定三秦,接着收复赵国、魏国,降服燕国、代国,攻克了三齐,最后参加了垓下之战,消灭了项羽,韩信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用兵智谋为后世兵家所推崇,萧何称其为“国士无双”,他所创造的卓著战绩和经典战例堪称古代战争史上的奇观,在军事史上也绝无仅有,令后人高山仰止。刘邦也曾直言:“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盛赞韩信的功劳“汉之所以得天下,大抵皆信之功也。”。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汉之江山。令人大为不解的是,这样一位百战百胜的大功臣,在汉朝建立没多久之后,就被杀了,而且是被诛三族,无不引人唏嘘。那么韩信被杀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原因?

《史记》、《汉书》有关韩信的死因记载,都说是因为谋反获罪的。楚汉战争结束后,韩信收夺了军权,被封为楚王,于是来到楚国。汉高祖六年,有人密告韩信谋反,当时是谁来告,是否诬告,我们都不得而知。但在刘邦看来只要涉及到谋反,宁可错杀也绝不能放过,更何况韩信的势力一直是刘邦的心腹大患。于是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外出巡视,大会诸侯于陈地,借游览云梦泽之机会,逮捕了韩信,放在随从皇帝后面的副车上。韩信当时还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在生死关头,韩信竟公然指出历代开国帝王的通病,为自己喊冤叫屈,也算是胆大至极。正所谓看透不说透,还是好朋友;看透就说透,没法做朋友。看来当时韩信也知道自己很难全身而退的了。

韩信

却没有想到,不知道是不是刘邦念及旧情,没有杀死韩信,带回长安后赦免了韩信,贬其为淮阴侯软禁起来。保住了性命,就够幸运了,还不感恩戴德,夹着尾巴做人。韩信却不,他有了想法,闹起了情绪,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在家中闷闷不乐。一次韩信去拜访樊哙,樊哙行跪拜礼恭迎恭送,并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光耀。'人家对你这么客气,应该以礼回待之,谁知韩信出门后却笑道:“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等同列!”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子有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善。”本来刘邦对他就不放心,还如此这般持才傲物,怎么能够让刘邦安心呢?

当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向韩信辞行,韩信鼓动他造反,韩信说:“您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说您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陈豨平常非常敬重韩信,也了解韩信才略,同意了韩信的建议。汉高祖七年,陈豨真的反叛了,刘邦亲带领军队前去镇压,韩信托病没去,还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谋划假传圣旨,赦放那些在官府中的囚徒和官奴,率领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与陈豨里外配合,一举推翻大汉王朝,谁知韩信一位舍人的弟弟又向吕后告发韩信欲反,最后被吕后设计杀死,后夷其三族。韩信临斩时说:“吾不用蒯通计,反为女子所诈,岂非天哉!”刘邦平叛回朝后知道韩信被杀的消息“且喜且怜之”。喜的是韩信这一心头大患终于被除去,怜的是韩信身为大汉功臣却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从刘邦的反映来看,只有喜与怜,却没有悲与怒,说明韩信的被杀只是时间的问题。

刘邦

有专家分析,根据最终的命运,把汉朝建立初期全部异姓诸侯王分为了三类:

1、由于被刘邦的怀疑、逼迫最终走上反叛道路的,如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

2、与韩信一样,并没有谋反,也无他罪,却遭以“谋反”借口而被杀贬者,如梁王彭越、赵王张敖;

3、免于被杀的结局,如势力最小的吴芮。

韩信真的是因为想要谋反而被吕后发现后遭杀害的吗?如果说韩信真的想反叛的话,为什么在他雄踞齐地,手上握有重兵的时候不反呢?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存在?当初曾有人劝他反汉并与项羽联合,三分天下自称王,但是韩信却说刘邦对自己不错,背叛于心不忍。而现在孤身在长安,既无军权,又无武装,为何却要造反了?当年能忍胯下之辱的韩信乃一代人杰,想必不会做出这么不明智的选择。

韩信胯下之辱

据《史记》、《汉书》记载,刘邦镇压陈豨反叛是在高祖十一年底,而韩信“谋反”却在第二年春正月,此时陈豨已经兵消瓦解,韩信又怎么能够与他里应外合呢?况且韩信在被吕后萧何计谋擒拿之后,没有经过任何审讯,直接就被杀于长乐宫钟室。如果当时韩信谋反证据确凿的话,怎么不昭示群臣,昭告天下?

吕后萧何

吕后为何要斩杀韩信,总结以下几个因素:

1、吕后为了扫清障碍。吕后的儿子刘盈是个文弱的小孩,虽然上有刘邦吕后照顾,如果高祖刘邦驾崩,小皇帝刘盈肯定无法驾驭的了韩信。吕后明白,儿子将来要继承帝王之位,当然要为太子铲除韩信这个障碍。

2、韩信太过于骄傲自负。韩信不知道低调做人,明明知道刘邦对自己有所戒心,依然骄横自满,随意得罪樊哙等大臣。这事做得不妙,那樊哙本是吕后的妹夫,韩信之举必然投鼠忌器,怎不叫吕后心存杀机。

3、韩信功高盖主。大汉朝的天下十有八九都是韩信打下的,消灭楚王项羽之后,当时军中的将军士卒哪个不对韩信佩服敬仰有加。这样的人如有异心,那岂不是一大祸害。刘邦虽然不杀韩信,但是对于他的一举一动肯定都派人监视的。必要之时,肯定要给太子或吕后等人嘱托,可以自为之。

4、吕后为了自己专权。要知道吕后想着重用外戚,而韩信是刘邦手下的名将,这就造成大臣与外戚之间的矛盾。而韩信在朝中的地位是非常大的,杀掉韩信就可以大权独揽。

5、韩信的资历较低。韩信虽然立下盖世功劳,但他不并不像萧何、曹参等人是刘邦的旧部,创业初期就追随刘邦,而韩信半路出家,多少有点不是自己人的意思。

韩信

如此看来,不论造反与否,韩信被杀都是他必然的最后归宿。其实,谋反云云,只不过是刘邦与吕后在政权到手之后杀戮功臣猛将的一个借口。韩信“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的军事才能,既是刘邦得到天下的工具,也是他坐稳江山的最大威胁,为了以除后患,杀韩信是必然的选择。

本文作者:历史趣问(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