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战败却被君主赦免,谈判时威逼敌国君主,却得到敌国的尊敬野史趣闻
春秋时期,鲁国的曹沫勇武有力,鲁庄公喜欢他,准备提拔他为将军。一位大臣得知此讯急忙求见鲁庄公:听说主公想重用曹沫,有这回事吗?鲁庄公点头道:不错,寡人见曹沫忠心耿耿英勇善战,这样的人才不用太可惜了。

大臣说:曹沫出身低微,做事只凭一身蛮力,他无识无谋,怎可带兵打仗呢?主公若让他做一个卫士尚可,做将军是不行的。鲁庄公质疑道:出身低微就不能做将军了?寡人欣赏他的勇猛,何必计较他的出身?你说他有勇无谋,恐怕也是偏见。寡人不能势利看人,否则又怎么会得到贤人呢?
鲁庄公于是任命曹沫做将军,他还当面鼓励曹沫说:有人说你出身低贱不堪大任,寡人不信这些。你要好好努力多打胜仗,免得别人说三道四。

曹沫感动万分,他私下对家人说:主公不因为我的卑贱而轻视我,不因为别人反对而不重用我,我该怎样报答主公的恩情呢?家人激动地说:难得主公大仁大义,做臣子的只有以死报效主公了。你尽可拼死作战,不要把我们放在心上。
曹沫领兵和齐国打仗,因为实力悬殊,曹沫三次战败。曹沫深感愧对鲁庄公,他向鲁庄公请罪说:臣辜负了主公的信任,臣罪该万死。恳请主公杀臣,以儆天下。满朝文武同声指责曹沫、:三次皆败,这是鲁国的奇耻大辱,你死不足惜。如今齐国威逼,鲁国危难,都是你一人的过错!

群声讨伐之中,鲁庄公一言不发,目光却盯视曹沫。曹沫全身冒汗,只是磕头,没有半句申辩。鲁庄公最后说:敌强我弱,战败不能怪罪曹沫。寡人也有责任,群臣也脱不了干系。曹沫已然尽力,为什么要赶尽杀绝呢?
鲁庄公仍然让曹沫当将军,对他没有半点责罚。一位大臣对鲁庄公说:曹沫打了败仗,不杀他已是大恩,主公仍让他做将军,这样做是否太仁慈了?鲁庄公解释:打了胜仗固然可喜,打了败仗就一定要斩杀将军吗?曹沫不是逃兵,寡人应该多多地体谅他。如果寡人不问情由,只知杀人立威,那么谁还会保卫国家呢?

曹沫感激涕零,暗下决心报效鲁庄公。鲁庄公把遂邑地方割给齐国求和。齐桓公和鲁庄公约定在柯邑会谈,订立盟约。曹沫跟随鲁庄公前去赴会,他在祭坛上手执匕首逼住齐桓公,痛声说:齐国强大鲁国弱小,你们大国侵略鲁国不是太无耻了吗?我是个小人物,微不足道,但我却可以和你同归于尽。
齐植公失魂落魄,颤声道:将军有话直说,寡人一定答应便是。曹沫让齐桓公归还侵占鲁国的全部土地,齐桓公无奈应下。事后,齐桓公很生气,想违背诺言不退还鲁国土地,管仲劝说道:鲁国人不乏义士,他们舍生忘死,我们是难以招架的。何况贪图小利只会使主公在诸侯间失去信用,那就会失去天下人的支持,这不是得不偿失吗?齐桓公于是把侵占鲁国的土地割还给鲁国。

鲁庄公重赏曹沫,曹沫却推辞说:臣微不足道,全靠主公信任才有臣的今天。臣的勇气和信念来自主公的恩德,臣得到的够多了,哪里还敢受赏呢?
至此,群臣方知鲁庄公的英明。
本文作者:墨思量(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