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时经济崩溃,汉武帝只用4个字就回到盛世,却让商人有苦难言野史趣闻
一、
公元前120年,汉朝的商人有点懵。日进斗金的盐铁生意,被朝廷的一封文件,就全部收归国营。
在朋友圈里打听半天,他们才知道朝廷的用意:“财政紧张,国营垄断生意来钱快。”
主持这项工作的是桑弘羊,但在幕后拍板的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
他从继位初期,就定下了自己的工作目标:“把汉文明推向四海。”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他的工作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北方的匈奴被打残,一年前霍去病都封狼居胥了;
西边的商路也凿穿,货物来往和小国进贡都很方便;
南方的蛮夷都基本臣服,那个夜郎自大的国王,早已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哦,对了,还有东北的朝鲜,重新进入汉朝的势力圈。
汉武帝逐渐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汉朝也走向鼎盛,一切都在向美好的方向发展。可又出现一个致命的问题:国库空虚,钱不够了。
于是,富裕的盐铁商人们,只好将自己的产业交给国家经营,为朝廷的宏图伟略尽绵薄之力。同时唱一首《凉凉》送给自己,安慰无处安放的灵魂。
至于破产商人的眼泪,不好意思,您要不去种田、当兵吧,也挺好的。

二、
汉朝在没有梦想的时候,是很富裕的。
刘邦立国之后,把广大的土地分给追随他的军人们,成为有稳定收入的自耕农,也是汉朝最坚实的支持力量。
然后,他就不管了:“只要不犯法,想干啥就干啥,别来烦我。”
后来的接班人,觉得这种治理模式很给力,也就一直延续下去。汉文帝就经常对儿子说:“人生中遇到困难别较劲,要相信,事情总会自己解决的。”
这就是汉朝的无为而治,也叫自由经济。
在这种治理模式下,汉朝的经济蒸蒸日上。
农民们安心种田,省吃俭用攒钱,就额外经营点小生意。一些特别有追求的农民,干脆抛家舍业,全力投身到商业运动中去。
那时还是蛮荒的年代,正处在人口和政策的红利期,种田的很容易扩大生产,经商的很容易发家致富。
所以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汉朝的经济彻底复苏,有钱人穿金戴银、骑马坐车,穷苦人也有基本的生活保障,起码饿不死。
秦朝时期处于崩溃边缘的经济,也平安软着陆,再不用担心有人用“穷”来攻击朝廷了。
举国上下喜大普奔,沉醉在盛世的迷梦中。

三、
对于汉朝来说,穷的时候有苦恼,富的时候也不省心。
最富裕的人群,当属经营盐铁的商人。
秦朝时,盐铁属于国家垄断行业,所有的利润都归于国库。汉朝实行民营经济,鼓励大家都去搞开发,再加上税率不高,就导致利润都进入私人腰包。
按道理说,自由经济本来就是这样,朝廷想增加收入的话,提高税率就行了。
但掌握权力的王侯、官员早已参与民营企业,勾肩搭背几十年了,想提高税率,就是向大部分人动刀子。
谈何容易?
最重要的是,富豪们不听朝廷指挥。
汉武帝的理想需要很多钱来买单,买到国库都空虚了,理想依然迟迟不能实现。朝廷多次号召:“国家有困难,需要大家捐款。”
表面上,富豪们说的大义凛然,好像能立刻为国献身;
实际上,他们都把财富转移到大山里,不让朝廷发现。
甚至跟匈奴人私下联系,希望他们早日南下中原,自己去当带路党。
你们这么做,真当朝廷眼瞎啊???朝廷让你们致富,你们却不顾朝廷的困难,对得起曾经上过的思想品德课嘛???
他们还兼并土地、收买黑社会,让汉朝的基层组织成为摆设,政令不到居委会。
这时候的富豪们,依然以为自己是国家的主人。
他们哪里知道,自己不过是朝廷饲养的羊群。
听话的,每天有青草吃;不服的,鬼头大刀时刻准备着。

四、
汉武帝绝对不能容忍,自己为国家的千秋伟业奋斗,商人却在拖后腿。
公元前120年,时机终于成熟了。
曾经权倾朝野的窦婴、田蚡被斗垮了;
强敌匈奴也被打成游击队,每天看草原数星星;
西方开辟了丝绸之路,东、南方叫嚣的小家伙,也跪下叫大哥。
内外无强敌,汉武帝的威望空前提高,正好趁机收拾国家的蛀虫。在他的支持下,桑弘羊推出一系列的方案:
算缗、告缗、盐铁官营、平准均输、酒榷......
如果看得有点晕,那就用一句话来概括吧:对普通工商业征收重税,对重点工商业实行国营。如果交税数额不实,则没收全部财产。
这些政策一发布,商人们彻底傻眼。
昨天还能灯红酒绿的挥霍人生,今天就有官员来接收产业,一夜回到解放前。
以前还可以偷税漏税,以后利润全部归国库,也就不需要收税了。
这些在所有人看来都是“国进民退”的政策,却让汉朝迅速摆脱经济危机,恢复到大国应有的地位,GDP却直逼“文景盛世。”
而在地方上,社会风气也迅速净化,大有“民心淳朴”的样子。
汉武帝亲手指定的经济政策,从朝廷的角度来看,大获成功。

五、
那么,“国进民退”就比“无为而治”优越喽?
恐怕也未必。
垄断会造成腐败,这是第一条铁律。
把持盐铁、酒、粮食经营的官员,将会在自己的管理范围内,获得极大的权利。如果不能把权力换成利益,那还当汉朝的官干啥,你四不四傻?
于是,在官员眼中很普通的盐、粮食,都能在物质生活缺乏的民间,换取到难以想象的利益。
那时候,在老百姓的眼中,销售员都是一个很高大上的职业,商业官员的地位可想而知。
甚至,桑弘羊都提出让自己的儿子接班,担任下一任“经济沙皇。”
经济不流通,造成了汉朝的民生凋敝。
在“无为而治”的时代,农民在种田之余,还可以挣点外快改善生活。现在工商业要交重税,估计还没赚到钱,就得把老本赔进去。
所有的农民,只能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中修地球,希望老天赏脸,能多攒点粮食好填饱肚子。
没有利润,也挫伤了商人的积极性。
既然赚不到钱,还做什么生意,凑合着混日子得了。
原本在长安能吃到的东海鱼虾,现在没有了;
江苏、湖南的羊肉市场,也倒闭了;
北方更没不到新鲜的南方水果,嘴里淡出鸟来。
文景年代软弱而繁华的盛世,
武帝年间强硬而凋敝的盛世,
如果是你,会怎么选?可惜的是,你根本没有选择的机会,生活在哪个时代,全靠命。
这就是汉朝不可避免的国运,
这也是汉人摆脱不了的命运。

六、
“盐铁官营”实行了40年,用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为代价,实现了汉武帝的梦想,也帮助汉朝渡过了最困难的关口。
这也是“国进民退”的意义:普罗大众必须牺牲自己的幸福生活,为国家的进步甚至失败来买单。
如果“国进”成功,“民退”还能得到补偿。
比如汉朝,公元前80年的“盐铁之议”取消酒类专卖,和部分铁器专卖,从此以后,“昭宣中兴”的大门打开。
如果“国进”失败,民就真的白退了。
比如宋朝,“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就再也没有改变的机会。50年后,女真人骑兵南下,“靖康耻”来了。
历史学家黄仁宇说:
“中国历代从来没有藏富于民,而是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竭力削弱民间,让中国始终无法摆脱农业国的身份。反过来,这种人身控制,也让集权越发稳固。”
可历史就像一条长河,不论在平原上缓缓而去,还是在陡峭山崖间激荡,都不是长河自身的本意。
而在于它经过的地形,是松软的平原还是落差千丈的悬崖。
每个人都是长河中的一滴水珠,无论贫穷或富贵、商人或农民,只能随着队伍滚滚向前。它的悲喜、眼泪,又有谁会在乎呢?
但无论在平原还是悬崖,走好属于自己的每一段路,就是对自己的最大的负责。
本文作者:温乎(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