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退位的唐睿宗李旦,生活只有禁闭野史趣闻
文/历史崔
上一集历史崔讲了,武则天在后宫的斗争中,获得胜利,依靠唐高宗李治,顺利得到皇后的宝座,为了地位更稳固,找到了姐姐的儿子,代替武家的后人,而她的两个哥哥,被流放外地。
武则天的姐姐,叫武顺,她的儿子,就是贺兰敏之。
敏之长的好看,而且聪明,文化程度高,武则天为了培养他,让敏之参与了十三国春秋的编辑工作,在作者的署名上,更以贺兰敏之作为第一负责人,成为京城名气最大的富家子弟,前途无量。
然而正是这样的青年才俊,却忽然放弃了所有的前途,钟情声色,找女人,解决生理需求去了,并且抢走了当今太子的未婚妻,更重要的是,开始和武则天作对。
对于贺兰敏之的转变,作为姨妈的武则天,心里很清楚,在一次又一次的劝导失败后,下令流放外地,最终死在了路上。
贺兰敏之因为家庭原因,不愿意再走别人给他安排好的道路,但是今天历史崔要讲的人物,对于这样的安排,却心安理得的选择了接受,因为除了妥协,他没有任何办法。
这个人,就是李旦,武则天最小的儿子。
聊下面的话题前,先熟悉下前面的章节:
李旦出生在公元662年,这一年,唐高宗李治患病的时间还不长,身体比较硬朗,武则天也只是一个,初次进入政坛的小菜鸟,虽然小心谨慎,但是在处理政务的道路上,还是需要李治亲自辅导。
两人的婚姻也算美满,有点夫唱妇随的感觉,李治有八个儿子,光武则天就生了四个,后继有人,而太子李弘也已经十岁,看起来完全不用担心,身后的继承人问题。
老幺,就是最小的儿子,李旦,原本的名字,叫李旭轮,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把中间的旭字去掉了,名字变成了李轮。
旭,比较好理解,字面上的解释,代表了光明,是早晨太阳刚出来的意思。
这只是他的第一次改名,之后还经历了两次。
公元680年,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章怀太子李贤,被剥夺了太子的位置,幽禁在皇宫中,同时,他的三弟李显成了新的继承人。
当时的唐高宗李治,已经是生命的最后几年了,身体机能严重衰退,唯一能给新太子做的,就是在孙子李重润出生的第一个月,册封他做了皇太孙,算是上了两道保险。
公元681年,李轮的名字,被改成了李旦。
旦的意思,还是旭日东升,改了一圈,又回来了。
不仅是名字,爵位也回到了原来的豫王。
在豫王之前,李旦名义上,是洛阳的老大,官拜洛州牧。
在册立李显之前,武则天的谋士们,给女皇的建议,是跳开李显,直接让小儿子李旦当太子,看中的是两个原因:
一个是年纪轻,没受过系统的政治训练;
另一个是听话,好控制。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去世,李显成了唐中宗。
第二年,武则天发动政变,进入李显的寝宫,宣布皇帝的几大罪状,同时李旦临危受命,成为新皇帝。
李旦坐上龙椅,环顾四周,却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
那就是他成了光杆司令,就算上朝,面对的,也只是空空如也的大厅,没有伺候的宫女、太监,更没有大臣、皇亲国戚,这些人都在隔壁,而坐在隔壁大厅正中央的,正是自己的母亲武则天。
李旦很郁闷,但是他不知道怎么反抗,没人就没人吧,至少可以落得清静。
傀儡,这是后人们,给李旦取的外号。
李旦曾经也不甘心过,宰相刘祎(读yi)之还积极为皇帝谋划,结果呢,刘祎之被杀。
公元690年,九五之尊的位置,李旦主动上交,给了母亲武则天。
从古到今,女人当皇帝,也是头一次,什么都要变,李旦现在不能当皇帝了,也不能叫太子,换个名字吧。
大臣积极出主意,最终把位置给确定下来了,叫皇嗣,规格还是太子的规格。
同时,名字也改了,叫武轮。
改名换姓,加上称号的改变,李旦的身份地位,在禅让之后,算是进入人生低谷。
公元691年,在武则天书房的桌子上,收到了一封告密信:
大臣裴匪躬和范云仙,私下找李旦聊天,可能是怕这位前皇帝寂寞,过来串串门,糟糕的是,关于这三人的聊天内容,却不知道,秘密交流。
匿名聊天的目的,就是害怕别人知道,在皇宫,李旦作为皇储,他害怕的人,已经很明显了。
第二天,武则天就颁布皇帝命令:
处死裴匪躬和范云仙,同时提审李旦身边的太监、宫女,幽禁李旦,所有子孙,包括那七八个小王子小公主,取消这帮小孩的社交活动,不准见人,都在皇宫老老实实待着吧。
负责提审这些宫女太监的,是来俊臣,有名的酷吏,在他手下待过的犯人,基本没走过两个回合的,要么折磨死了,要么当庭就认罪了。
那个在小说里特别牛逼的狄仁杰,刑还没加呢,第一时间就认罪了,不过人家聪明,做了准备,有儿子拿着血书,告御状,认了罪,也不会死。
李旦身边的宫女太监就不一样了,没那么深的背景,所以进入监狱的第一天,都招了,指认李旦有谋反嫌疑。
除了一个人。
这人很特殊,叫安金藏,来自西域,演艺圈人士,擅长拉胡琴,或许正因为这个原因,他们的国家里,政治斗争要简单的多,人也很实诚。
十年前,一个书生,靠着一把胡琴,扬名立万,成了全国有名的才子,这个书生,叫陈子昂,他付出的代价,是一千两的银子;
十年后,一个胡人,也靠着一把胡琴,到现在,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而他付出的代价,是一个肚子。
安金藏将他知道的,说了一遍,同时为了证明,自己说的都是实话,把肚子给割了。
估计是割肚子,给衙役们造成的视觉冲击太大,这事被武则天给知道了,后来武则天原谅了李旦,而安金藏则成了忠诚的代表。
这一次的审讯,对李旦造成的伤害很大,他开始变得退缩,不敢再反对武则天,甚至连皇帝,他也不想再当了,因为这个位置,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好处,带来的,只有无尽的伤害。
公元698年,李旦面临了一个新的选择,当时武则天已经74岁,算是高龄了,开始物色继承人。
选择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自己的侄子武承嗣,一个就是李旦。
选择武承嗣,大臣们不同意,等于真正的改朝换代了;
选择李旦,武氏家族不同意,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第一家族,如果李旦成为皇帝,武氏能活下来一两个就算不错了;
那,该怎么办呢?
宰相狄仁杰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找李显吧。
李显远离京城十几年,和所有的势力,都没有交集,既不会引起大臣的强烈不满,武氏家族的人,也不会感到绝望,如果能够通婚,这事就更完美了。
武则天很欣赏狄仁杰的建议,当年就把李显,从湖北拉到了京城。
不过,武则天并没有很快做决定,她还要观察一下李显。
事情的结果,正是狄仁杰预料的方向,李显将三个女儿,嫁给了武家,算是达成了利益联盟,李旦又一次被挡在了,权力中心的门外。
公元705年,神龙革命,李显称帝,此后政变参与者张柬之等一帮人,被赶出中央,韦后上台。
公元710年,京城再次爆发政变,韦后、上官婉儿、李裹儿,全部被杀,李旦第一次在没有母亲的监视下,坐在了龙椅上。
然而,等待他的,并不是自由。
在这次事变中,有一个人物,频繁的出现在史册当中,他就是李旦的第三个儿子,李隆基。
李隆基是政变的主要参与者,策划这起事变的,是太平公主。
李旦,好像又一次成了傀儡,却是被自己的儿子,牵着走的。
前一天,看着韦后权倾朝野,还在担心李家江山,是否能存在下去的李旦,第二天就发现,韦后一干人等,全都死了,而自己的儿子,加上亲妹妹,联合大臣们,跑到宫门外,迎接自己上台。
曾经有大臣问李隆基,要不要相王李旦也参与到这次政变中。
李隆基回答的很干脆,不用。
来了,也帮不上忙,不来,至少政变失败后,还有脱罪的可能。
这是个好理由,但也正是因为这个理由,在政变成功后,李隆基在新朝廷里,拥有了一个超然的地位。
政变的第一功臣,是太平公主,这位武则天最小的女儿,是整起事件的策划者;
排名第二的,就是李隆基,因为事件的执行者,是他。
联络所有势力,出面的是李隆基;
攻打皇宫,领头的是李隆基;
杀死韦后、李裹儿,下命令的还是李隆基。
李旦只是一个过客。
作为第一功臣的太平公主,控制了大半个朝廷,成了隐形国王。
或许是外部的压力太大,在选择太子时,李旦第一次自己拿了主意,他把位置,让给了李隆基。
你想要,就拿去吧。
公元710年,李旦第二次上台,公元712年,第二次下台。
李旦活得不容易,690年,因为母亲想当皇帝,把位置让给了她,712年,也是因为儿子希望成为九五之尊,又把位置让了他。
如果李旦不让,可以吗?
武则天时期,无容置疑,不可以。
李隆基时期呢,不是还有个太平公主吗?
答案也是不可以。
皇帝的权力,已经被架空,左边有太平,右边有李隆基,公元712年,这一年,更是爆发了太平公主参与的第三起政变,结果是,更有城府的李隆基赢了,太平跑进了深山。
当李隆基胜利后,站在父亲面前时,李旦感受到的应该是欣慰,同时还有无奈,已经没得选择了,于是李旦成了太上皇。
李旦放弃了权力斗争,隐居幕后,是不是就远离漩涡,更自由了呢?
很悲哀,李隆基当上皇帝的那天,李旦就被软禁了。
公元716年,这位当了八年皇帝的李旦,去世了。
从成为太子的那一天起,都是活在别人的安排里,不是被控制,就是关禁闭,也算是相当凄凉的一位统治者。
-------------完---------------
谢谢转载、分享
我的私人微信:289950983
关注“中国历史名人”公众号:lishi_cui
【中国历史名人】系头条号签约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作者:历史崔(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