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一生坎坎坷坷,他倡导书法要有秃笔堆成山的苦练精神!野史趣闻

2018-11-02 11:41:15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与其父苏询、弟苏辙合称为“三苏”。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嘉祐年中进士。熙宁中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杭州通判,知密州、湖州、徐州。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因“乌台诗案”,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哲宗元祐间旧党当权,历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

1089年出任杭州知府,1091年召回为翰林学士承旨,为洛党贾易等所攻,出知颍州,后又至扬州。1092年,又以兵部尚书召回,改礼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二学士。暂宗亲政,出知定州。绍圣初,以“讥斥先朝”、“诽谤先帝”之罪降职知英州,在途中又被贬到惠州安置。1097年再贬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时赦还,次年病逝于常州,追谥“文忠”,史称“苏文忠公”。

苏轼的仕途非常失意,一生在变法与保守的斗争中遭受着煎熬。但他学识渊博,才华盖世,精通诗文书画,成就极高,其书法艺术备受人们赞赏,被列为“宋四大家”之首,成为宋代尚意书风的领军人物。

宋代民众的文化水平日渐提高,他们更加重视书法家的文化修养。以苏东坡为代表的文人书法,追求的是以文章才学为根基的个人心性的自然流露,这与唐朝以来以森严法度为要义的书风拉开了距离。他们更愿意通过书法表达内心的闲情逸致,流露出自己的率真性情。“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认为,书法仅靠秃笔堆成山的苦练是不行的,高品位的书法更需要非同一般的文化素养。书读得多,对艺术的领悟自然更加深刻,它们之间能够相互渗透,妙悟通神,自然下手不凡,新意迭出。基于此,苏轼的创新精神和不落人后的性格是他书法特征形成的根基。他说:“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别出心裁的创造是他的乐趣所在。同时也告诉外人:“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我们从很多小节中可以探知苏轼的独特个性。他曾乐此不疲地用蔗渣画竹,用朱砂写竹,甚至还自己烧烟制墨,差点引起房屋起火。他曾自做蜜酒,还颇有兴致地创造出很特别的做肉方法,做成“东坡肉”。现在所流行的“东坡肘子”是不是他当时的做法已无可考证,但至少可以知道东坡生活方式的特别,敢于打破陈规追求个性是显而易见的。
“乌台诗案”给了苏轼很大的打击。

他虽然责授黄州团练副使,但本州安置和不得签署公文,使他俨然成为受管制的囚徒。他曾在城东请求了数亩农田,躬耕其中面自食其力,常常与高僧们参禅拜佛,并取号为”东坡居士”,“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偶治世”。仕途的无奈和失意,他没有过多地纠缠其中,而是设法自我相脱,模出“最烟雨任平生”的姿态。

本文作者:书法名家堂(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