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是一个怎么样的皇帝?野史趣闻

2018-11-02 08:07:08

顺治皇帝就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是清代的第三位皇帝,是清军入关之后的第一位皇帝,出生于1638年,驾崩于1661年。1643年-1661年在位。在影视剧中顺治是一位痴情的皇帝,所以很多人肯定也会认为顺治帝并不是一位合格的皇帝,甚至有些爱美人不爱江山的意味,但是顺治真的是这样吗?顺治帝在位18年,在这十八年里,他有哪些政绩,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呢?

顺治帝雕像

政治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初九,因为多尔衮的死,顺治得以提前亲政。随后福临颁谕追论多尔衮罪状昭示中外,罢黜追封、撤掉庙享、对他的恩赦也废除。并且利用一系列的措施沉重打击并消除了多尔衮派的势力。大权集于一身,他当上名副其实的皇帝。

同时福临是个刻苦学习,励精图治的帝王。在研读典籍中,他对孔子、朱元璋以及朱由检发生极大兴趣。从这几位人物的思想活动中,悟得了治国安民的道理,形成了他的治国思想。他很想有一番作为。

而且顺治帝喜欢汉文化,重用汉人,这一点最开始和孝庄太后的思想背道而驰,但是后来历史证明顺治的想法是明智的,这一点孝庄后来也自己承认。

他对汉人地主的上层人物,也极力笼络。他以皇太极第十四女下嫁吴三桂之子吴应熊,以示优宠。大学士党崇雅告老还籍时,他两次破格召见。顺治十五年(1658年)状元、翰林院修撰孙承恩英年早逝,他深切悼念惋惜,赐白金三百两让他回家安葬。对洪承畴的重用,更突出地反映了福临争取汉人的勇气。对洪承畴也是极其信任,以至于后者也为顺治平定了大西军发生的内讧。

福临吸取明朝灭亡教训,澄清吏治,是福临亲政期间考虑最多、也最伤脑筋的问题。他为稳坐天下亟力寻求长治久安之策,一再向臣下求言,擢优汰劣。

经济

福临在稳定社会经济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清入关之初,虽然公布以明朝会计录征收赋税,但战乱之后,地荒丁逃,赋无所出。再由于连年用兵,国库耗支巨大,已入不敷出。福临亲政时各直省钱粮缺额已至四百余万两,赋亏饷诎,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困难。福临认识到军队没有粮食就会叛乱,人民穷困就会偷盗的道理。为稳定好社会经济,他采取了一些措施,比较突出的有鼓励垦荒等政策。

此外,福临为不“苦累小民”,多次免除一些省份的土特产贡品,并一再蠲免受灾地区的钱粮,以休养生息。但同时为解决燃眉之急,他还准许富绅捐官,甚至一再批准在某些地区征收练饷、辽饷。这类互相矛盾的现象,曾不断出现。

文化

福临亲政之时社会很不安宁,内地反满斗争连绵不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而民族矛盾尤为激烈。因而福临感到巩固统治的当务之急是收买,安抚汉人,镇压反抗。为此,他努力推行教化,以加强思想统治。他号召臣民尊孔读经,提倡忠孝节义。遣官赴孔子故乡阙里祀孔子。又于顺治九年(1652年)敕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神化了关羽的忠义。这都体现了他大力提倡忠孝节义。

顺治帝

顺治在位期间也可谓是年轻气盛,励精图治,想要做出一番大事业的有抱负的少年天子,奈何天不遂人愿,公元1661年,年仅24岁的顺治帝驾崩,结束了他短暂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随后皇三子玄烨即位,是为康熙帝,开创了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盛世局面——康乾盛世。顺治帝对康熙帝的影响颇深,并且为康熙帝之后的各种举措铺垫了道路。

本文作者:甘北向南走(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