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和武则天是真爱吗?乾陵阴气重暗示了武则天夺位吗?野史趣闻
武则天最初应该是唐高宗李治的庶母。贞观十一年,十四岁的豆蔻少女被唐太宗召选入宫,封为五品才人,伴驾唐太宗左右。当时的李治不过是十岁的青葱少年。在长达十二年的岁月里,李治每每出入太宗书房,总忍不住多看父亲身边这位美艳的伴读秘书几眼,王皇后与萧淑妃权力斗争的漩涡中,令高宗感到情感上失落,而武则天的温柔多情在此时起到了一种填补内心空虚的作用。

虽然后来高宗废掉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不光是因为他对她的感情,更主要是为了从长期专权的舅舅长孙无忌手中夺回朝政大权,然而他毕竟给了她天下女子最尊崇的荣耀和冠冕,更何况他后期许她参与朝政,把军政大权交于她分担,并赐“二圣”尊荣,这都为武则天一步步登上帝王的权力巅峰创造了条件。须知对于一个君临天下的皇帝而言,肯将自己最重要的王权交予心爱的女人分享,难道还不足以说明他对她的信任与爱重吗?
然而武则天却偏偏稳坐高宗皇后之位二十多年之久,之后更凭借自己强有力的政治手腕成为武媚娘,不禁喜出望外,立刻诏她侍寝。
李治毕竟不是李世民,对武则天,他做不到狠下杀手。其实早在唐太宗在世时,星象大师李淳风就曾向李世民透露过“唐三代后,女主武王”的批命,因而那个时候,李世民就有诛杀武则天的念头。
依照唐太宗“因山为陵”的葬制,乾陵建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千米的梁山上。梁山共有三峰,北峰最高,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乾陵就在北峰之上。关于乾陵的选址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据说,唐高宗登基后不久,就派长孙无忌和太史令李淳风为自己选择陵寝之地。二人同时看中了梁山的风水。梁山主峰直插天际,东隔乌水与九嵕山相望,西有漆水与娄敬山、歧山相连。乌、漆二水在山前相合抱,形成水垣,围住地中龙气。梁山可以说是世间少有的一块“龙脉圣地”。但是此种说法却被袁天罡所驳。袁天罡认为,梁山表明上看来是一处风水宝地,但是却有很多不足。大唐龙脉从昆仑山分出一支过黄河,入关中,以歧山为首向东蔓延至九嵕山、金粟山、嵯峨山、尧山。唐太宗皇帝已葬入九嵕山,为龙首,唐高宗就不能葬入龙首之前。另外,梁山是周代龙脉之尾,尾气必衰,葬于此,恐李唐江山不保。而且梁山北峰居高,前后两峰似女乳状,恐怕阴气过重,女人掌权。
后世的堪舆家们也普遍认为梁山有利于女主,这也难怪武则天死在洛阳,却要迁入陕西乾陵与高宗合葬,把梁山定为自己百年之后的“万寿疆域”。
乾陵墓依山而建,经过三百多个日夜紧张施工,一直到公元684年八月,主要工程才竣工。高宗入葬后,乾陵营建工程依然继续。
在乾陵墓前立有两块高大雄浑的石碑,西面是“述圣记碑”,主要是歌颂唐高宗的功绩,由武则天撰文、唐中宗李显书写,现今个别字的金迹尚在。根据乾陵建筑对称布局的特点,与“述圣记碑”东西相对的就是“无字碑”。无字碑通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约98.8吨。碑身雕有八条互相缠绕的螭龙,左右两侧各四条。碑身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两侧各线刻高4.12米的“升龙图”。碑座阳面线刻“狮马图”,长2.14米,宽0.66米。无字碑显然是在高宗去世时由武则天同时主持竖立的,应该是武则天预先为自己准备的“功德碑”。不过,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块功德碑上竟然空无一字。人们对此议论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五种:一说功高德大无须说,二是自知罪孽深重不便说,三是功过是非留给后人说,四是称谓不统一不便说,五是信奉佛教万事皆空不用说。这五种说法都有可能,至今无定论。
没有了下一篇
《如意娘》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相思过度,以致魂不守舍,恍惚迷离中竟将红色看成绿色。
思念后果,身体憔悴,精神恍惚。
如果你不相信我近来因思念你而流泪。
那就开箱看看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泪痕吧。
注释
⑴看朱成碧:朱,红色;碧,青绿色。看朱成碧,把红色看成绿色。
⑵思纷纷:思绪纷乱。
⑶憔悴:瘦弱,面色不好看。
⑷比来:近来
⑸石榴裙:典故出自梁元帝《乌栖曲》。“芙蓉为带石榴裙”。本意是指红色裙子,转意指女性美妙的风情,因此才有了“拜倒在石榴裙下”一说。

【作品鉴赏】
《如意娘》“朱”“碧”两种反差极大的颜色,构成了强烈的感情的冷暖对照
《如意娘》一诗极写相思愁苦之感,短短四句,传达出多层次多方位的复杂情绪。
首句“看朱成碧思纷纷”赋比兴兼具,有多重含意。一来明写抒情主人公相思过度,以致魂不守舍,恍惚迷离中竟将红色看成绿色。梁王僧孺诗“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为此句所本。正是心乱眼花使这位痴情女子五色不辨。二来暗指美好春光的流逝,眼见花红褪尽,枝头只剩下绿叶。三来借喻自己只身独处,花红叶绿不能相扶;又喻自己红颜薄命,由昔日欢聚的幸福坠入今日冰冷的相思之苦。“朱”、“碧”两种反差极大的颜色,构成了强烈的感情的冷暖对照。眼前和一片寒冷碧绿触目伤怀,引起思虑万千。

《如意娘》写得曲折有致,较好地融合南北朝乐府风格于一体
“憔悴支离为忆君”一句直抒胸臆。从外表写入内心,尽言思妇的瘦弱不支和心力交瘁。至此,这两行诗辗转写的是凄切,是寂寞,是深深地哀怨。情绪的流向较为单一。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打破一二句的和弦,以全新的节奏和韵律再现诗的主题:“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执著、决然、不掩饰、不造作的独特形象跃然纸上。这两句是全诗的高潮,它丰富了诗歌的情绪构成。“不信”句诉说着“断肠”的相思,也隐含着相思的无可奈何,相思的难以喻说。《如意娘》写得曲折有致,较好地融合南北朝乐府风格于一体。
【名家点评】
钟惺《名媛诗归》卷九评曰:“看朱成碧”四字本奇, 然尤觉患。 “思纷纷”三字,愦乱颠倒得无可奈何。”“老狐媚甚,不媚不恶。”
谢棒 《四溟诗话》说:“ 凡起句当如曝竹, 骤响易彻” ,“ 结句当如撞钟, 清音有余”。
作者介绍
武则天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 ,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期间,改名为“曌”。 武则天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
后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唐中宗复辟,恢复唐朝,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 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改谥号为则天皇后,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 中文名
- 武曌
- 别 名
- 武则天、武媚
- 国 籍
- 中国
- 民 族
- 汉族
- 出生日期
- 公元624年2月17日
- 逝世日期
- 公元705年12月16日
- 职 业
- 皇帝、政治家、诗人
- 信 仰
- 佛教
- 主要成就
- 废唐,改国号为周
- 主要成就
-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
-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 代表作品
- 《臣轨》《如意娘》
- 籍 贯
- 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
- 谥 号
- 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大圣皇后
- 年 号
- 证圣 圣历 神功 久视 神功 神龙
- 在位时间
- 690年―705年
- 享 年
- 82岁
- 陵 寝
- 乾陵
本文作者:语文360(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