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铁马,湘军的三大山头和四大名将(下)野史趣闻
导读:
因胡林翼丁忧,李续宾在三河之战中孤军深入没有后援,最终战死沙场。胡林翼痛失臂膀悲愤欲绝,要严惩相关失职人员,却被李续宾父亲大度地劝服。罗泽南身为“湘军第一大儒”,推崇“经世致用”之学并以之指导战阵,屡建战功。多隆阿骁勇善战,被视为晚清满族的两大名将之一,并在湘军中与鲍超齐名,有“多龙鲍虎”之誉。
(接上期)
续宾归营 哗变偃息
想不到刘蓉这一番“义正言辞”的讲话不仅没有让士兵们感到害怕,反而像是火上浇油,士兵们一下就爆炸了,咆哮着骂他道:“刘大头,你小子才当了几天官,不要在这里装‘高大上’。你小时候的那些烂事我们还没跟你扯呢。
这次这个事情完全是因为你们瞎指挥,大过年的打个屁的仗,说破天你都说不过去。你是罪魁祸首,如果不是看在老乡的面子上我们早就砍死你了。
脑袋掉了不过是碗大的疤,我们出生入死的有什么没见过?你再瞎扯我们现在就锤死你!
我跟你说如果宾帅回来就算了,如果他没有回来我们跟你没完。既然选择当兵,在战场上是死是活全凭天命,我们绝无怨言。但是,你们现在这样瞎搞,绝对不得行。”(士卒忿愤,细数其过,几欲成变)
我们前面有提到过,湘军是一支团练部队,实行的是“兵随将有”的政策(有点像现在的合伙人制度)。除了主帅,其他人指挥不了他们麾下的士兵,所以湘军士兵哗变的现象并不罕见。
士兵们越想越气愤,场面越来越失控,眼看着就有集体哗变的风险。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李续宾回来了,大声地爆喝:“吵什么吵?老子还没有死呢!老远就听到你们在这里瞎嚷嚷,是不是想造反哪?所有人都马上给我滚回营去。竟然敢在战场上把老子丢了自己闪人,真是反了你们,看我回去怎么收拾你们这些兔崽子。”
于是,士兵们一看到李续宾归来,马上就欢呼雀跃,声音直冲云霄。大家兴奋地向李续宾道歉,然后簇拥着他回到自己的营地。至于到时候要处罚谁,那就处罚好了,掉脑袋都不怕,这才多大点事?
史载:士兵见续宾归,如婴儿之投慈母。欢呼雀跃,声震云霄。
从这个典故可以看出湘军的风格和他们引以为傲的传统——那就是统帅和士兵的关系就像父子兄弟一样。有危难时大家一致对外,但是平常互相之间有时也会吵架和闹别扭。
不过,李续宾治军很严,他的军队就闹过这么一次,所以让人印象尤其深刻。
林翼丁忧 续宾战死
胡林翼曾跟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定下过一个平定太平军的“四路进军”战略——长江南北两岸各安排两支部队进击,南边部队从湖南经江西进入皖南,再取江苏、浙江,打入太平天国后方;北边部队沿着湖北、河南交界进发,肃清皖北挺进江苏,最大程度地压缩太平军的活动范围,最后两个方向的队伍同时围攻天京(南京),一举剿灭太平军。
从军事上看,胡林翼制定的这个大战略是无懈可击的,而后来的湘军征战历程也证明了这一点。各路湘军将领基本上都是按照胡林翼制定的这个战略去推进战斗征程的。
但是,战略和战术相辅相成,两者缺一不可。战略大方向定下来之后,就更需要有大量优秀的具体战术执行者。
在胡林翼这个宏伟计划的推进初期,满洲名将塔齐布病死,湘军创始人罗泽南战死,前线的悍将凋零。
在这个关键时刻,李续宾站出来支撑了危局。因此,李续宾被胡林翼称为“圣人”。
咸丰八年(1858),胡林翼母亲病逝,他不得不回益阳老家守制。李续宾攻克九江之后北进安徽,湖广总督(相当于现在的湖南湖北省委书记兼两湖大军区司令)官文暂时兼任胡林翼的指挥大权,负责李续宾远征军的后勤以及军队统筹调度等问题。
众所周知,官文为满洲正白旗人,是胡林翼的上司,与他交情也很不错。但是官文个人能力很有限,对于“负责整个征战大军的后方调度”这个任务,他显然力有未逮。
于是,李续宾就彻底“杯具”了。他的队伍在三河战役中打得太勇猛,冲得太前,导致他与后续部队拉开了差距,“孤军深入”之势形成。
此时,李续宾以为还是和胡林翼主持大局时一样,物资和部队会源源不断地随后支援过来,想不到后方的调度极为不力。而太平军名将陈玉成和李秀成在发现这一千载良机后,果断地率领十万大军围攻李续宾。
此时,李续宾麾下只有6000人,他马上飞书要求其他部队“向我靠拢”,奈何增援迟迟未到。因为兵力实在太过于悬殊,浴血奋战后,李续宾部只剩下600余人。
到了最后时刻,李续宾的属下们纷纷请求他乔装改扮逃出,借口就是“天下不可一日无公”。而当时李续宾确实也是胡林翼手下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
但是,李续宾用手轻轻抹去了脸上的鲜血,平静地说道:“大丈夫死则死矣。作为大军主帅,我怎么可以像难民一样乔装逃跑呢?弟兄们,你们都不要再劝了,这就是将军的宿命。
大丈夫马革裹尸乃寻常事尔,没有什么可抱怨的。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把你们从家里带出来,却没有把你们带回去,愧对家乡父老。你们当中有愿意乔装离开的我全部同意,但我自己不能走。”
结果,剩下的士兵纷纷激动地说道:“大帅,要死就一起死吧。既然不能跟大帅一起成就功业,一起战死也算是不错。我们来生再跟大帅去征战天下。”
看到这种情况,李续宾悲痛之下又感到无比的欣慰。不过他还是严令一个幕僚带着他的遗书乔装离开,以免他们的后事无人安排。
咸丰八年(1858)十月十日,李续宾战死三河镇,享年四十一岁,谥号忠武。而跟随他到最后时刻的600余名士兵全部战死,无一生还,场面极为惨烈。
李续宾战死后,太平军势如破竹,连续攻克数座城市,湖北再次危急。
听说李续宾战死,胡林翼悲痛欲绝,马上从益阳老家回到湖北主持战事,同时对两位临战退缩的将领赵克彰、李续焘恨得咬牙切齿,马上派人把他们抓进监牢,准备军法从事。
这两个人也知道李续宾在胡林翼心中的地位,不得不垂头丧气地等待残酷的命运。这时候,李续宾的父亲写了一封信给胡林翼,动情地说道:“这两个人虽然很混账,但都是我的老乡。他们家就住在我家隔壁,而且李续焘还是续宾的同族兄弟。
他们的父母年事已高,如果他们被斩首,老人都活不下去了。现在续宾已经战死,就没必要让别人家也接受这样的打击。
我来做个担保,希望你不要定他们死罪,而让他们戴罪立功吧。”最终,胡林翼被老人博大的胸怀所感动,赵克彰、李续焘两人因此逃过一劫。此为后话。
理学大家 名将罗泽南
嘉庆十二年(1807)十二月,罗泽南生于湘乡(今湖南双峰)。他从小聪明敏慧,四岁识字,六岁入私塾,过目成诵。十四岁时,罗泽南读《左传》,常常自己命题仿造《左传》作文,文章义理充分,胸怀气度广阔。
此外,罗泽南年少时就对军事很感兴趣,凡是读过他文章的人,都能够感觉出他胸怀军事韬略。
道光六年(1826),十九岁的罗泽南应童子试不第后,突然领悟“除了科举之外人生应该还有其它更有价值的事情”。
于是,他毅然回到家中教授讲学,开始了长达28年的设馆教书生涯,先后在同里、湘乡、长沙等地开馆教书。
罗泽南授课的内容与方法别具一格,不仅包括科举内容,还包括古代的儒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和“经世致用”之学等,既习文,又习武。因此,罗泽南的书社很快就学子云集,声誉鹊起。
罗泽南先后培养了王錱、李续宜、曾国荃、曾国葆、蒋益澧、康景晖、朱铁桥、罗信南、谢邦翰等高足,后来这些学生大多成为湘军名将。
即使是曾国藩和李续宾等人,在年轻的时候也受过罗泽南的指导,因此尊称他为“罗师”。罗泽南不仅是“经世派”的忠实拥趸,也是近代湖南“书生领兵”现象的发起者和重要实践者。
罗泽南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湖南,所以他在成长的过程中深受湖湘文化的熏陶。在这种学风的影响下,罗泽南自小就尊崇“程朱理学”。
学有所成后,罗泽南吸纳了“实学”的经世致用以充实“程朱理学”,逐渐成为一名著述丰厚的理学家。他著有《人极衍义》、《姚江学辨》、《小学韵语》、《读孟子札记》、《西铭解义》等书籍,对晚清的理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罗泽南是湘军中的第一大学者。如果仅仅从学问上看,曾国藩差了他十万八千里。
但因为罗泽南跟曾国藩亦师亦友的关系,所以他经常会批评曾国藩的一些不当行为,并自告奋勇地帮助曾国藩捋一下思路(详情请看前文《曾国藩系列文章》)。
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进犯长沙,湖南各府县告急。在此危急情况之下,罗泽南以在籍生员的身份倡办“团练”,与学生王鑫拉起了第一支湘勇奔赴长沙,从此开始了自己轰轰烈烈的戎马生涯。
咸丰四年(1854)六月,罗泽南和塔齐布一起进攻岳州,他判断大桥是太平军必争之地,所以坚守不动并伺机出击,三战皆捷,歼灭太平军数千人。
闰七月,罗泽南率军接连攻破了高桥的九座太平军营垒。从此,湘军威名远播,罗泽南与塔齐布并称为“湘军名将”。
罗泽南是湘军创始人,带兵军纪严明。他部队的战斗力在湘军创建初期首屈一指,所以才会有“无湘不成军”的说法。当时就是指他带领的湘乡“团练”战斗力最强。
罗泽南治军理念先进,与同时代的其他人迥然不同。他将早年所受到的理学教育运用到带兵实践中去,以理学来指导军事,并颇有成效。他的治军思想主要有:
第一,加强军队的思想教育,打造一支有文化、有凝聚力的队伍。
罗泽南认为个人修养和学识的高低与战争的成败密切相关,修身训练与杀敌勇气相得益彰。
因此,在罗泽南的军队中,读书学习的风气特别浓厚。“老湘营”在作战的间隙,通过研讨学问、讲经论道来增强增强部队的凝聚力,提高军队士卒的素质。
“矫矫学徒,相从征讨,朝出鏖战,暮归讲道。”在讲道的过程中,罗泽南培养出了一大批湘军悍将,这些人都是以书生起家,打起仗来异常勇敢,而罗泽南则是这些人的领袖。
第二,以身作则,制定严格的军队纪律。
罗泽南很重视整治军队纪律,属下部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再加上战余时间加强文化学习,所以他率领的军队很团结,战斗力很强。李续宾原来就是他手下的将领,治军风格一脉相承。
从某种程度上说,允文允武又自律甚严的罗泽南,是一位真正的儒将。
咸丰五年(1855年),太平军主帅石达开从崇阳被湘军击败后窜入江西,势力开始膨胀,曾国藩令罗泽南回援江西。
但是,此时的罗泽南认为武汉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如果湘军骤然撤离,胡林翼一军人马不能独自守卫。
而如今太平军的粮草即将用尽,撤离实在不是一个明智的决策。于是他收到命令时犹豫了一下,想剿灭这一股太平军再去江西。
此时,曾国藩却捋了一下思路,决定另辟蹊径。于是,他找到罗泽南八十岁的老父亲,写了一封书信送至军中,要罗泽南保持忠义之心。胡林翼收到信后并没有隐瞒,而是将信交给了罗泽南,让他深受感触。
咸丰六年(1856)二月,朝廷下诏赠予罗泽南的祖父母、父母二品的封典,以示朝廷对他的恩典和器重。
咸丰六年(1856)三月,长期闭门不出的太平军开门出战,罗泽南也亲自督战迎敌。想不到战斗中的一个飞炮击中了他的左额,血流满面。
此时的罗泽南很有大将风范,回到洪山后继续端坐在营外指挥作战。想不到第二天,罗泽南就伤势发作,不久病逝于军中,享年仅50岁。壮志未酬,令人扼腕。
咸丰帝听闻这个噩耗后非常震惊,下诏依照巡抚的规格给予罗泽南抚恤。赐其父罗嘉旦头品顶戴,儿子罗兆作、罗兆升都赠与举人功名,并赏赐世代承袭的“骑都尉”之职。同时,把罗泽南入祀昭忠祠,在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建立专祠,赐给谥号忠节。
八旗圣人 一代名将多隆阿
多隆阿(1817—1864年),字礼堂,呼尔拉特氏,隶属满洲正白旗,与塔齐布被称为“清朝中后期的满族两大名将”。在同治中兴时期,多隆阿和湘军第一名将鲍超齐名,有“多龙鲍虎”之誉。
多隆阿一生戎马,从咸丰三年(1853)开始先后与太平军、捻军、回军等作战,大小上百仗,战斗足迹遍布豫、晋、直、鲁、鄂、赣、皖、陕八省。
总的看来,多隆阿指挥的战斗胜多败少,是清军满人中罕见的能战之将。
多隆阿战斗风格旗帜鲜明,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多隆阿每战喜欢亲自督阵,带头冲锋。多隆阿擅长指挥马队,善于使用机动兵力。
不论是正面迎敌还是侧翼包抄,他往往能够在最关键的时间和地点投入战斗,从而扭转局势。同时,他也很注意马步协同作战,利用骑兵进行奔袭、穿插,经常取得较好的战果。
第二,多隆阿以智勇双全自诩,作战时喜欢借鉴中国古代战争的一些智谋。
多隆阿在作战中经常使用古代兵法中的偷营、火攻、毒攻、反间、诱敌入伏等方略,并多次取得成功。他的这种表现在满人之中极为罕见,从而成为一时美谈。
多隆阿在湘军征战历程中立下过很多大功,因篇幅所限,就不一一列举。
但是,多隆阿一生中最大的功绩是“平定陕甘回乱第一次高潮”,使得回军退入甘肃(左宗棠是“平定陕甘回乱第二次高潮”)。陕西省大荔县许多地方都有“多公祠”,有民间歌谣歌颂多隆阿的功绩。
多隆阿朴诚忠勇,骁勇善战,智略冠军,这些特点使得他在晚清时期腐败的八旗子弟中一枝独秀,表现极为亮眼,因此,林翼评价他为“八旗圣人”。
此外,赵尔巽在《清史稿》中对多隆阿的评价也可让他在湘军名将中占有一席之地:“曾国籓湘军初起,赖塔齐布为助,及规江宁,清江、皖后路,则鲍超之力为多。胡林翼由鄂规皖,悉倚多隆阿、鲍超二人。塔齐布不幸早殁。
多隆阿才略冠时,朝廷倚以剿回,中道而殒,未竟其用。鲍超攻战无敌,动招众忌,功成身退,亦以保全之。刘松山后起,忠诚独著,左宗棠平捻、平回,胥资其力;使获永年,其建树未可量也。”
(全文终)
南山君曰: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直是无数人的梦想。时势造英雄!
近代湖南人以军事作为崛起的切入点,从而名载史册,所以要捋清楚湖南崛起的脉络,则对湘军壮大立下汗马功劳的各大名将不可不了解。
湘军的三大山头既泾渭分明,又相辅相成。有赖于胡林翼、曾国藩等人的高瞻远瞩,湘军各大山头在前期能够同气连枝、携手共进,所以成就湘军大业也就水到渠成。
湘军的名将很多,初期以罗泽南和塔齐布为首,塔齐布骁勇善战,与多隆阿并列为当时满族屈指可数的名将。但是他病逝太早,所以南山君就没有把他列入“湘军四大名将”之列,甚为遗憾,呵呵。
鉴于往事,资以治道。这里是南山煮酒,欢迎你的阅读。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由南山煮酒原创,转载请注明。
本文作者:南山煮酒(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