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为何赵云的两个儿子都没有成才哪?又是怎样死去的呢!野史趣闻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蜀汉名将之一。
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白马将军公孙瓒。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左右的时间,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 除此,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赵云死后,刘禅又下令追谥赵云,姜维以“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追谥赵云为顺平侯。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兵败,向南逃往江陵,曹操派麾林赵云下精骑快马追赶,终于在当阳长阪附近追上了刘备。此时情势危急,刘备便丢下妻儿,仅带着张飞、诸葛亮、赵云等数十骑向南逃逸,而赵云却反而向北进入曹军势力之中。当有人看到赵云向北而去便禀报刘备说“赵云必定是向北投靠曹操去了”。刘备闻言,用手戟掷那告状的人说:“子龙是不会弃我而去的。”果然,赵云怀抱刘备的幼子刘禅,保护着刘备的妻子甘夫人,平安地回到刘备身边。 此战之后,刘备便任命赵云为牙门将军。
(赵云)
赤壁之战后,赵云跟随刘备平定荆州四郡。刘备任命赵云为偏将军,并取代投降的赵范,兼任桂阳太守。赵范有一名寡嫂名为樊氏,姿色貌美,赵范想将她许配给赵云。但是赵云不同意,推辞说:“我们是同姓,你的嫂子就像是我的嫂子一样。” 当时有人劝赵云接受这名美女,赵云回答说:“赵范是被迫投降的,心不可测,何况天下女子不少。”不久之后,赵范果然藉机逃走,而赵云则毫无牵涉。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在平定荆南四郡,又得到原属刘表的部曲万人之后,刘备成为荆州牧,声势渐大,孙权建议双方结亲,刘备便娶了其妹孙夫人。两年之后益州牧刘璋为防备曹操势力而向刘备求援,刘备便领兵三万入益州,留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留守荆州, 并任命赵云为留营司马,管理军事事务。此时孙夫人放纵骄横,放任她从东吴带来的侍卫和官吏,多有不法的行为。刘备知晓后特命赵云掌管内事。孙权获知刘备西征益州之后,便派了大批舟船欲接孙夫人回去,并叫她带刘禅一起归吴。幸得赵云与张飞一起带兵在长江截住东吴船队,并成功夺回刘禅。
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备病逝永安宫。后主刘禅继位,赵云由中护军、征南将军,迁为镇东将军,并封为永昌亭侯。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在平定南中并和东吴结盟之后,诸葛亮率领诸将进驻汉中准备北伐,赵云随诸葛亮转驻汉中。
(赵云之墓)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出兵北伐,宣称将由斜谷道出兵,并令赵云、邓芝为疑军,占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率领大军阻挡,诸葛亮令赵云、邓芝在斜谷道阻挡曹军而自己率领蜀军主力进攻祁山,赵云、邓芝由于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而赵云随即聚拢部队,固守箕谷,没有造成大损。部队撤退时,赵云亲自断后,阻止曹军追击,因此军资和人员的损失都不大。
而在祁山战场,蜀军主力因其督军马谡违背诸葛亮的指示,举动失宜,被魏将张郃大败于街亭,诸葛亮只好退兵,此次北伐以失败告终,诸葛亮引疚上表自贬三级,赵云也被贬为镇军将军(一说是减少俸禄)。
蜀军退兵时,诸葛亮曾问:“街亭退兵时,我军编制皆混乱成一团,箕谷退兵,编制整齐一如出军之时,这是何故?”邓芝回答说:“赵将军亲自断后,因此军资没有遗失,人员编制整齐。”当时赵云军中尚有多余的绢布,诸葛亮下令分给赵云部队将士。赵云说:“我军军事失利,怎么还能要赏赐呢?请将这些物资全部纳入赤岸府库,在十月寒冬的时候再赏赐给将士们使用。”诸葛亮对赵云品行大为称赞。
下面为您介绍一下他的两个儿子为什么没有成才!又是怎么死去的哪?
关二爷武功了得,他的几个儿子也不含糊。关平、关兴,都是三国时期数得着的猛将。
张飞勇猛,他的儿子张苞同样也不白给,是诸葛亮北伐曹魏十分倚重的大将。当张苞的死讯传来,诸葛亮伤心到跌足痛哭,口吐鲜血。可见,张苞在诸葛亮心中的分量。
但有一件事很奇怪,赵云那么英勇,和关、张同为蜀汉之五虎上将,为什么他的两个儿子却默默无闻,毫无建树,稀松平庸呢?
据史料记载,赵云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叫赵统,一个叫赵广。
赵云长子,讳统,字不详,生卒年不详。东汉末年冀州常山郡真定县(今为河北正定)人。正史《三国志》记载赵云去世后,赵统袭爵永昌亭侯,官至虎贲中郎督,加行领军。事迹不可考。小说《三国演义》记述其父赵云去世时,赵统曾前往向刘禅禀告死讯。
(赵统)
赵广(?-263年),三国时期蜀汉牙门将,赵云的次子,赵统之弟。随姜维前往沓中,被任命为牙门将,曹魏司马氏派五路大军伐蜀时,随大将军姜维与魏兵战于疆川口,姜维败绩还守剑阁,赵广临阵战死。
赵统、赵广,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完全是跑龙套角色,整部书仅仅出现过一次,这和关兴、张苞的出场次数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书第九十七回写道:“正饮酒间,忽报镇南将军赵云长子赵统、次子赵广,来见丞相。孔明大惊,掷杯于地曰:“子龙休矣!”二子入见,拜哭曰:“某父昨夜三更病重而死。”孔明跌足而哭曰:“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众将无不挥涕。孔明令二子入成都面君报丧……后主思念赵云昔日之功,祭葬甚厚;封赵统为虎贲中郎,赵广为牙门将,就令守坟。二人辞谢而去。”
(赵广)
仅此一次出场,还不是在战场,以后,书里再也没有提到这二人。他们在《三国演义》里,除了给他父亲报丧和守坟,好像没干别的事。
为什么会这样呢?只有一个解释,可能他们确实没什么本领,又或者说,他哥俩跟关兴、张苞比,差得不是一点半点。要不然,蜀国那样人才匮乏,诸葛亮那样爱惜人才,但凡他哥俩有些许能耐,怎么可能将他哥俩晾在一边不用?蜀中无大将,连廖化那样的都做了先锋,诸葛亮六出祁山,却一次也没有带上这哥俩,只能说明,他哥俩确实不堪一用,没啥大出息。
古话说,“子不教,父之过。”一个平庸的儿子后面,必定站着一个不称职的父亲或母亲,赵云文武双全,勇冠三军,他的两个儿子却如此不堪大用,看来,赵云在儿子的教育问题上,的确是出了点问题。至少,和关羽、张飞的教子有方比,赵云在这方面是失败的。
景耀六年(263年),姜维表奏后主,说:'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诣督堵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在这紧要关头,黄皓不听人言,却信鬼神。他相信巫者的预言,认为敌人不会到来,禀告后主,把姜维的表章压下,不予理睬,连大臣都不知道。
(赵广之死)
同年八月,魏军兵分三路伐蜀:征西将军邓艾率兵3万余人,由狄道(今甘肃临洮)进军,以牵制蜀大将军姜维驻守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的主力;雍州刺史诸葛绪率3万余人,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以切断姜维退路;钟会率主力10余万人,欲乘虚取汉中,然后直趋成都。
邓艾命天水太守王颀直攻姜维营地,命令陇西太守牵弘等人邀击姜维的前部,而命令金城太守杨欣进击甘松。姜维在沓中见邓艾的军队攻来,又听说钟会进军汉中,知汉中难保,立刻引兵东撤,急摆脱邓艾,退往阴平。魏将杨欣等人追击,直到疆川口,双方大战,姜维败退,为抢先占桥头(阴平东南)的诸葛绪所阻。姜维从孔函谷(今甘肃省武都县孔幽水人白龙江处)佯作向北欲绕道而东,作出出兵攻击诸葛绪后部的样子,诱使诸葛绪离开桥头三十里向北堵击时,姜维乘机迅速通过桥头,与廖化、张翼等合兵,据守剑阁。诸葛绪赶去阻截,差了一天,没有赶上。
赵云之子赵广疑为姜维在沓中被邓艾击败溃退的时候,战死沙场,为掩护姜维撤退、为保卫父辈们打下的蜀汉基业而捐躯。
本文作者:历史悠久的(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