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手下的人为何不怕死野史趣闻

2018-11-01 20:40:28

刘邦手下有很多能人,有的虽然是文弱书生,有的是英勇的武将。不管是文官和武将,但是这些人都对刘邦很忠心,甚至献出生命也不怕。常言道怕死不忠臣,忠臣不怕死。又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按理说刘邦是个无赖,有人甚至不屑,但是与刘邦接触的人,往往被刘邦的才略所折服。那么刘邦的手下为何不怕死?

其一,太仆夏侯婴。夏侯婴是刘邦的故交,也是沛县的发小。刘邦回军平定了三秦,夏侯婴随从刘邦攻击项羽的军队。进军彭城,汉军被项羽打得大败。刘邦因兵败不利,乘车马急速逃去。在半路上夏侯婴遇到了刘邦和吕后的一对子女,就是后来的汉孝惠帝和鲁元公主,就把他们收上车来。马已跑得十分疲乏,敌人又紧追在后,刘邦特别着急,有好几次用脚把两个孩子踢下车去,想扔掉他们了事,但每次都是夏侯婴下车把他们收上来,一直把他们载在车上。夏侯婴赶着车子,先是慢慢行走,等到两个吓坏了的孩子抱紧了自己的脖子之后,才驾车奔驰。刘邦为此非常生气,有十多次想要杀死夏侯婴,但最终还是逃出了险境,把孝惠帝、鲁元公主安然无恙地送到了丰邑。这就是夏侯婴,宁愿死,也愿帮助刘邦留后人。

其二,纪信将军。汉朝的将军纪信与汉王刘邦共守在荥阳城里。楚霸王项羽,即将攻破荥阳城,楚汉相争到了危急时刻,汉王无法突击重围。纪信看到这种情景,就请求和汉王换衣服。于是汉王就扮了一个普通的人从西城门逃走了。纪信穿着汉王的衣服,坐着汉王的车子,插着汉王的旗子从东门大声喊叫:“我就是刘邦!”围在旁的楚兵听了非常高兴,认为汉王出来投降,结果被楚人识破,用火烧死了纪信。后来汉王打下天下,做了汉高祖皇帝以后,就在顺庆(今四川南充)为纪信造了一座庙,叫“忠佑庙”。汉高祖诰词里面说:“以忠殉国,代君任患,实开汉业。”

其三,骂死的周苛。公元前204年4月,项羽复彭城之仇,发大兵围荥阳,刘邦借纪信冒名顶替之机逃出荥阳。5月,周苛守城力战,终因寡不敌众被俘。项羽知道周苛的地位和为人,十分器重,舍不得杀,想揽为己用。据《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谓周苛曰:‘为我将,我以公为上将军,封三万户。’周苛骂曰:‘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若非汉敌也。’(你还不赶快投降汉军,汉军就要俘虏你了,你不是汉王的敌手)。项羽把他带到了楚国,劝降了9个月无效后,于次年三月用油锅烹死周苛。(《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汉4年3月“汉御史周苛入楚,死。”)

其四,王陵的母亲。王陵是刘邦手下的大将,因为很有才干,项羽很想挖墙脚。项羽派兵到沛县抓来了王陵的母亲,以此要挟王陵归顺。王陵派使者来谈判,王陵的母亲私下对使者说:“愿为老妾语陵,善事汉王。汉王长者,母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大意是说:王陵啊,刘邦是个好领导,你跟着刘邦好好干,为了不让你担心我,我干脆死了吧。随后拔剑自杀了。项羽脾气暴躁,一看无法要挟王陵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烹陵母”,也就在彭城南门桥外的野地里,用一口大锅把王陵的母亲煮成了肉汤。王陵本是个孝子,消息传来,他悲痛万分,“卒从汉王定天下”,这才死心塌地跟着刘邦打工。

另外郦食其也是如此,面对残暴的齐王宁死不屈,甘愿一死。

那么刘邦手下为何有那么多的不怕死的人呢?

其一,刘邦有很多超出常人的地方,我记得陈平有一个十胜十败的说法,把刘邦跟项羽相比,刘邦在十个方面胜过项羽,所以刘邦打败了项羽.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与天下人同利.人有功劳,项羽有时候也封侯封官奖赏,往往是官印铸出来,项羽却一直放在手里把玩,都磨坏了都不舍得给别人.而刘邦让手下人都得利.。士为知己者死就是这个道理。

其二,项羽残暴,坑杀投降的秦军,打了一个城,尽坑之.所以老百姓不敢投降项羽,而刘邦宽仁,受百姓欢迎,在关中约法三章. 如此自然能得到别人的推崇。

其三,刘邦有很多谋士,他很善于纳谏,知错能改,而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陈平,韩信都是离开项羽投奔刘邦的。有功者赏,敢拜韩信为大将这样的魄力。另外鸿门宴上,刘邦的应对几乎无懈可击.平陈欷英布,表现的他的军事才能,以及临死对后事的预计,有几个人能超过他? 韩信说:陛下不善将兵,而善将将.应该是一个很合适的评价。

上善若水,可见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光有项羽式的匹夫之勇还是不够的,还要有驾驭手下的策略。所谓有德才有威。

本文作者:李治亚文史博客(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