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后裔、唐初重臣—长孙无忌野史趣闻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其初出自北魏献文帝第三兄,初姓拓跋,由于在部落之中获功最多,世袭大人之号,曾更姓跋氏,为宗室之长。孝文帝时,改姓长孙氏。其父长孙晟是隋朝的十二卫大将军之一的右骁卫将军。
由于出身贵族中(长孙氏世代为鲜卑勋贵历经北魏、北周、隋三朝已有一百多年),长孙无忌自幼一直受到良好的教育,通览经史,精晓文义,自少年时代就和唐太宗李世民关系极好,妹妹又是李世民的妻子(唐文德皇后长孙氏,小字观音婢,名实未有史载,广为流传是影视作品中的长孙无忧),因此和李世民在君臣关系外,又多了一层亲情。
李渊义军渡黄河之后,长孙无忌前去谒见,多次参与李世民的军事行动,出谋划策,殚精竭虑,因战功被封为上党县公。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长孙无忌在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咄咄逼人的情势下,暗中劝说李世民先发制人,可称为是“玄武门之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李世民即位后,马上封这位大舅子为吏部尚书,因其赞画功劳第一,进封齐国公。此时的长孙无忌是人生最为得意之时,佐命元勋又兼皇室贵戚,恩礼优众,常常出入皇帝卧内议事,如家人兄弟一般。李世民杀其一兄一弟十个侄儿,而且李世民与李建成、李元吉俱为一母所生,母为窦皇后。亲兄弟都不免互煎,倒是大舅子成了贴心人,令人唏嘘,无情最是帝王家,道是无情却有情。
长孙无忌位高权重几年之后,有人密奏太宗说长孙无忌荣宠过盛,不利于国。李世民亲自拿这封密疏给长孙无忌观瞧,表示自己对他实无疑虑。太宗召集百官,宣布说:“无忌有大功于我李家,朕诸子皆弱,现在委托给无忌,朕胸中非常放心。疏间亲,新闻旧,是不顺之举,朕所不取也”。大庭广众之下,皇帝表露了对长孙无忌十足的信任。同年,李世民进行祭祀礼,下命功臣裴寂与长孙无忌两人和他一起同立于皇帝御用的巨大龙车之上,宠遇莫比。
贞观七年,朝廷拜长孙无忌为司空。他固辞不受,表示自己以外戚任三公,会有私亲得官的误议。太宗马上表示:“朕授官必择才行,襄邑王李神符是我李家骨肉,但他德行轻薄,故朕不授予任何实官。魏征从前是太子李建成的死党,朕照旧委以重任。如果真是以外戚之故,多赐予长孙无忌金银财帛也就足够,确实是因为他聪明鉴悟,武略不凡,朕因此授以台鼎之位。”,言毕,赐《威凤赋》予长孙无忌,表彰他的贤德谦让。
贞观十一年,太宗下令长孙无忌等功臣世袭大州刺史;贞观十三年,太宗又亲自到长孙无忌家里,赏赐长孙氏亲族;贞观十六年,册拜长孙无忌为司徒;贞观十七年,太宗命在凌烟阁图长孙无忌为首的二十四功臣画像,并下诏褒奖。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两人暗中结党争斗,相继被禁锢。大英雄李世民虽贵为四海天子,仍未家事搞得头疼不已。
朝会散后,唐太宗独留下长孙无忌、房玄龄及李勣三人议事,待坐片刻,五内俱焦的太宗皇帝叹到:“我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弟弟(三子指齐王李祐、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都阴谋结党夺位。一弟指汉王李元昌,参与太子谋反。)个个干出这样的事情,活着真难受啊。”言毕,从座椅上自投于地,拔出佩刀想要自杀。长孙无忌等三人惊恐至极,争上前去扶拥抱持,并夺过佩刀递给太宗身边的儿子晋王李治。解劝半晌,三大臣问太宗想要立谁为储君。“我想立晋王。”太宗答道。
晋王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依照次序还真轮不到他。长孙无忌心中大喜,因为李治是他亲外甥也是长孙皇后所生,马上表态:“敬听陛下诏命!如有异议者,请允许微臣替陛下斩之!”。
太宗对李治说:“你舅舅已经同意你当太子了,你应该拜谢啊。”晋王李治连忙跪倒在地,连连拜谢元舅的提举。李世民还是有些不放心,就问:“既然几位和朕意见相同,不知外间议论如何?”长孙无忌跪地应对说:“晋王仁孝,天下归心。陛下如果不信,可以召问百官,肯定众口一辞推举,否则微臣我负陛下万死!。”,飞渡说:长孙无忌这话,其实更多的处于亲外甥继位的私心,万万没想到最后被实力打脸,自己也难逃一死。李治即位后不久就开始宠幸大名鼎鼎的武媚娘,武媚娘在皇后时期就开始屠戮皇室宗亲,武周时代血雨腥风搞得连李唐江山都差点丢掉,是为不孝;杀掉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诸多太宗朝开国重臣,是为不仁。
本文作者:哲史微言(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