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苦功高的长孙无忌为何晚年却遭流放?野史趣闻
前言:在唐太宗身边除了能够直言不讳的魏征之外,还有一人不得不提,他就是唐太宗皇后长孙氏的兄长——长孙无忌。可是随着权利的变迁,宫廷的斗争,最终却被削职流放,自缢而亡,子孙也四散零落。无忌的祖上本不是长孙氏,而是鲜卑拓跋氏,他们这一支世代为官,“立功最多”,“为宗室之长”,所以就改性为长孙氏。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长孙氏世代显赫,后来杨坚以隋代周,无忌的父亲长孙晟就做了大隋的右骁卫将军。
长孙晟骁勇善战,精与骑射,“一箭双雕”的成语就是从他这儿开始流传下来的。不过这位被隋文帝倍加赞赏的猛将却英年早逝,所以无忌自幼与妹妹在舅舅高士廉家里长大,受舅舅的影响很深。长孙无忌虽身出军事世家,对行军打仗却不十分在行。后来唐太宗也说他是“聪明鉴悟,雅有武略”,“总兵打仗,非其所长”。长孙无忌聪慧好学,颇有才干,年少时就与唐太宗相友善,妹妹与太宗结亲之后,两人的关系更是亲密无间。在唐高祖李渊起兵太原之时,长孙无忌便赶来相投。唐高祖十分欣赏他的才略,授予他渭北行军典签一职,随后长孙无忌便一直追随在当时的秦王李世民身边。无忌是大唐的开国功臣,唐朝建立之后便受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封食邑一千三百户。武德九年(626)的“玄武门之变”,长孙无忌更是主要的谋划者。陪伴唐太宗打下了江山又夺取了皇位,长孙无忌深得唐太宗的信任。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这是唐太宗用人之策,虽然长孙无忌是自己的妻兄,但他才德兼备,唐太宗便想拜他为相。贞观元年(627)六月,尚书右仆射封德彝去世,这个职位便空了下来。一个月之后,唐太宗命令长孙无忌接替封德彝的位置,无忌成了大唐大又一位宰相。这件事很快就被长孙皇后得知,她向唐太宗请求撤销这一指令。
作为大唐国母的长孙皇后,既不希望看到李氏江山大权旁落,更不希望看到长孙家族会像吕氏、霍氏那样遭遇惨祸。但如今旨意已下,君无戏言,又岂有收回之礼呢?于是她便去请求自己的哥哥主动放弃宰相的职务,长孙无忌知道她的难处,便答应了。最后唐太宗只得收回成命,拜他为开府仪同三司。
贞观五年(631),长孙无忌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四人因劳苦功高,受到了每人一子受封郡公的恩赏。贞观七年(633),唐太宗下令长孙无忌为司空。
长孙无忌推辞道:“臣是外戚,如果再接受这样显赫的官职,恐怕会有人在背后议论陛下徇私情,有意照顾皇亲。”然而唐太宗对此并不在意,反而劝慰他,长孙无忌最终还是接受了司空这一职位。长孙无忌没有辜负唐太宗的期望,在司空的职位上兢兢业业,后来因为出事谨慎且不倚权霸势,受封司徒。
长孙无忌虽与太宗关系密切,但遇事也敢于直言劝谏,贞观十一年(637),唐太宗下发了一道诏令,封荆州都督王元景在内的二十一位亲王以及长孙无忌在内的十四名功臣为刺史。唐太宗此令一出,太子左庶子于志宁和侍御史马周又上书力谏,太宗依然不听。长孙无忌得知以后,便让自己的儿媳长乐公主进宫求见皇上,传达他的意思,最终唐太宗理解了他的一番苦心,收回了诏令。
太宗弥留之际还不忘长孙无忌的辅佐之功,他对身前的大臣们说:“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太宗驾崩之后,李治继承了皇位,是为唐高祖。长孙无忌以国舅的身份辅佐朝政,被封为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此时的长孙无忌位高权重,但却没有恃宠而骄,他经常劝谏唐高祖要向他的父亲一样“从谏如流”,对手下的学士们也要十分尊重。
长孙无忌为李家天下尽心竭力、鞠躬尽瘁,但是最后却卷入了唐高宗废立皇后的风波之中,并为此丢了性命,连自己多年来为唐室所建立的功勋都差点被悉数抹杀。
李治登基之初,即立太子妃为皇后,但皇帝的后妃都是“母以子贵”,而王皇后一直膝下无子,十分苦恼,而此时萧淑妃十分得李治的宠爱,这更加强了皇后的危机感,于是王皇后将在感业寺为尼的武才人接回皇宫,希望用她来分萧淑妃之宠。
岂知武氏胸怀天下,非区区后宫“昭仪”的名分所能满足。经过种种风波,唐高宗终于决定废除王皇后,改立武氏为后。作为太宗的托孤重臣,国舅爷长孙无忌对此是持反对态度的,所以遭到了武则天的嫉恨。
显庆四年(659),武则天借太子洗马韦季方和御史李巢朋的朋党之案,终于将长孙无忌这个眼中钉拔掉了。唐高宗无奈将其削职流放,随后长孙无忌自缢而亡,子孙也受牵连,四散零落。
本文作者:百家笑谈(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