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的一代明君唐太宗当上皇帝之后,究竟为何要修改国史野史趣闻

2018-11-01 19:05:02

关于唐太宗李世民,大家多少会有些了解。太宗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善听谏言,举贤任能,爱护百姓,改革刑法,开创了闻名历史的“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的开拓使当时的唐朝繁荣昌盛。因此,在后世人眼中,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一个伟大的人物,同时也是历代君王的佼佼者。

唐太宗虽然是一代明君,但他也有犯错的时候。就好比“玄武门兵变”,后来,唐太宗修改国史也让百姓官员难以置信和理解。时间推回到唐太宗时期,那是贞观三年,唐太宗一道指令要在中书省特别设置秘书内省,他们的职能就是用来修改撰写前五代史。

后来,唐太宗又下令将史馆改入禁中,放在门下省的北面,负责监修的是宰相。这就好比君主专制,大权独揽,这时候的史馆成为唐太宗可以直接控制的一个常设机构。后人也曾想过,好好的太平盛世,唐太宗为什么突然这么做呢?为什么要重置史馆,修改前五代史,为历史留下一系列疑点呢?

其中,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唐太宗之所以修改国史,其实是为了掩盖自己杀兄逼父的史实。众所周知,李世民当上皇帝并不是继承而来,他杀兄逼父的行为违反了封建道德与封建伦理。当上皇帝以后,为了堵住大众舆论,使他的皇位更具有说服力,李世民这才决定撰修国史,并创立了由宰相监修国史的制度。这样一来,史官就只能按照他的想法撰写历史。

唐太宗在位期间,曾多次违反规定要求查看国史和记载,并打着“使得自修改耳”的旗号。在李世民的明示暗示和直接命令下,史官们只好把“玄武门兵变”改成“安社稷,利万民”的忠义行为。后在撰写《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时,史官也都是一再夸奖太宗的功劳,讲太子李建成和高祖李渊的功绩都加在他的身上。这么一来,李世民登基就显得无可厚非了,登基后修改国史也成了毫无疑问的事实。但是他究竟为什么要去修改,直到今天,都是一个未解之谜。

本文作者:小彭侃历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