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明朝最后的战略家?野史趣闻

2018-10-31 19:32:35


孙承宗,河北高阳人,16岁中秀才,42岁中进士,52岁成詹事,59岁升尚书,63岁被贬,67岁重任尚书,69岁被贬,76岁就义。纵观一生,其主政只有六年,但这六年足够力挽明朝于水火。

一、大器晚成

人生黄金的二十六年,郁郁不得志,主业是当家教或种地。鼎盛成熟的十年,做翰林院编修的工作,搞文字研究。52岁的老头人生才有转机,给太子朱常洛当老师。辛苦六年后,老皇帝走了,太子接班,孙老师成为帝师。仅一个月后,光宗皇帝也跟着他爹走了,熹宗朱由校继位。但孙老师真的转运了,利用其丰富的阅历和敏锐的政治嗅觉,把明朝木匠皇帝变成了自己忠实的粉丝,完成了由孙老师向孙学士、孙尚书的大晋升。

二、雄才大略

孙学士接手了一个支离破碎的辽东地区,面对不可一世的后金名人努尔哈赤。但孙学士终是努尔哈赤的克星,制定了抗击后进的战略方针,修建了即具战术意义的关宁防线,制定了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守辽土政策,提拔了袁崇焕、满桂、赵率教、祖大寿、吴襄等一批将领,训练了明朝最牛的作战部队“关宁铁骑”。经过四年的努力,明朝收复了关外大部分土地,建立了坚固的防线,为风雨飘摇的明朝延续了十几年生命。但在魏太监的努力下,孙学士干了四年,还是回家了。


三、英雄暮年

在孙老师休息的四年时间里,关外努尔哈赤挂了,京城内天启走了,魏太监剐了,崇祯继位了,后金另一名人皇太极也出场了。孙老师临危受命重任尚书,接手了一个更烂的摊子,但其仍指挥老部下打败了京城门外的皇太极,肃清了关内的后金武装,重新在关外地区布置防线,修建新的据点。但他毕竟不是崇祯的老师,并没在得到太多的信任,两年后新据点大凌河失守,孙尚书背锅,再次回家。此时69岁的他也无能为力了,赋闲在家与老友切磋学问,教育子孙,悠然自在。但英雄终归逃不出宿命,崇祯十一年,多尔衮攻克高阳,孙老师被赐死。

孙老师在极短的主政时间里,竭尽所能阻挡了后金部队,为明朝赢得了十几年喘息机会。虽然曾有人说,孙老师修的关宁防线徒有其名,损耗了明朝仅有的精力,最终皇太极还是从蒙古绕过去了。但是,孙老师坚持不放弃辽土、辽人,在关外设防,还是极具战略眼光的。倘若努尔哈赤占据辽土,收复辽人后,仅一个山海关能支撑多久,是个问号?

满门忠烈,千古英烈,慷慨悲歌响彻燕赵,人格气节辉映中华。


本文作者:去过过去(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