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知县——于忠德野史趣闻
————记清光绪年汾西亡命救灾知县于忠德
孟黎明
大清帝国历朝历代浩如烟海的煌煌史册中,曾经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为人敬仰称道的清官,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第一廉吏”的山西籍两江总督加兵部尚书于成龍,就以清廉著称冠以“于青菜”而彪炳史册。
无独有偶,清光绪年间,同样有一位姓于的云南籍知县,任职期间不忍灾民受苦磨难,遂悬梁自尽于城东南,凤城书院一隅魁星楼上。演绎出极其激越悲壮光昭日月的一幕,他就是大清汾西知县于忠德。
一百多年过去了,至今在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仍流传着于忠德清廉、亡命、救灾动人的凄美故事。
据《汾西续修县志》记载,于忠德字宣臣,云南昆明人,清同治10年(1871)年辛末科殿试第三甲赐同进士出生,光绪3年(1877)年,北方发生罕见的特大干旱,汾西尤甚,时饥民塞道、饿殍遍野、赤道千里、荒芜人烟、鬼哭狼嚎、荒凉倍至。
时汾西知县付鸿勋,以不察民情,昧于扶缓,被朝廷著以教职改用,危难受命的于忠德继任知县。
于忠德肩负使命,不辞劳苦,匆匆赶来汾西赴任,沿途道殣相望,满目疮痍。于公不由扼腕叹息,涕泪横流,心急如焚。
汾西地处万山沟壑之中,土脊民穷,又无殷商巨富,于公寝食难安,一时壮志难酬。
下车伊始,于公即裁草,供给陋规,亲踏宅地,存问饥黎,分极食、贫次贫户口,缮写册籍,一切经费皆官为自给,不以累民。时爵师曾官保奏请于朝,发东南漕粮及各省协响,各数百万、为晋帐需,又殇各属劝捐以济之。
他听从公偕委员夏公淳建议,为了筹集赈灾粮款,深入山乡苦口婆心,再三再四问当地及各方名流富绅劝捐,向亲友求援,获得二千余金,临晋契友籍君丰科支助他数百金,他设立了专门的救灾总局,详定条规,遴派副榜逯锦镳,岁员庞莑铜总司账务。按全县四乡村庄远近分十厂,以体现公正。凡绅耆捐之银两,尽数充账。严禁浮冒作假,严防偷漏,务求救灾钱粮悉数落实到灾民手中。于公可以说,事必躬亲,无微不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惟当时旱灾太甚,汾西地界出现了莠民聚众,抢夺之案屡出。于公亲捐幕勇二十余人,协同邢家要民团四处巡缉匪徒,先后擒获首犯任久斤等4名匪盗,遂讯名正法,才使得汾西地界人心大快民心少安。
虽然盗匪肆虐得到镇压,然于公内心并未有些许平静。他目击时下艰难 ,民不聊生,自奉俭约,一日三餐食掺矸面,脱粟粥,别人劝他此物有毒不可食,他哭着说:“老百姓饥饿食草根、树皮殆尽,还求之不得呢?吾食此已过矣。虽山珍海味佳肴堆满桌,吾能忍心吃得下去吗?平心而论,就是颗粒粮食能入灾民之口,吾才感到心安啊”!
正当他日夜焦虑,一心扑在赈灾救民之时,朝廷一道圣旨调他赴沁源县任职,众人皆来祝贺。于公却泣然曰:“这有什么值得庆贺?自吾莅汾以来,吾民十去六七,今疮痍满目,雪泽衍期,还未知灾难何时终结呢。目下又起战事争端,吾亲眼看到兵燹之苦,灾难叠加,目不忍睹,吾又怎有心情扔下正在受苦受难的汾西百姓而自去呢?吾自知不能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罪孽深重难究其责。于公遂向朝廷请辞,要求仍留驻汾西,以尽知县职守”。
光绪四年(1878)年,岁入戊寅,雨雪仍稀,到了这年三月,久旱之后终于盼来了一场春雨。于忠德欣喜至极,急步奔向凤池书院魁星楼,拾级而上向四处眺望,但目力所及,蓬蒿塞路,竟见不到乡野一个庄禾人,这让他的心一下子紧缩了,到底有多少人已毙命于这次绝大的干旱啊!
于公大慟曰:“吾以亲民之官,司救民之权,日办救民之事,虚靡国帑,辜负恩宪,其所救者安在哉”?!
他告诫自己,赈灾救民不可有丝毫稍懈!他把农历四月初旬定为放粮日,一直忙于办理放粮之事,以至忧民焦急劳累过度患疾。虽然这时他手脚浮肿,头目眩晕但仍坚持到场,千叮万嘱曰:“吾力尽于是也,汝筹好为之。”并亲自交付救济钱粮,算账目,在库房开单据,昼夜忙个不休,勤恳如常。
时至四月十一日晨,下属发现于公平素总是早早到衙门奉公,这天竟没有来,正奇怪时,忽有人报于忠德已悬梁自尽于凤池魁星楼上。
呜呼!公可谓以死勤事者矣,殁后室无长物,帐银丝毫未动,封存如故。
于公殁后,夫人王氏垂泪不语不食,后十余日亦相继殉,长宪各厚赙之,送柩回籍。据实奏闻朝廷,得旨优体恤旌表,如例,承嗣子名洲照七品世袭。
一个封建官吏尚能清廉亡命救灾,爱民如子。在大清历史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所作所为,无不是当下为政者的楷模,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本文作者:发展导报(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