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生在三国,魏蜀吴三个国家三位性格不同的主公你会选择谁?野史趣闻
魏国的曹操:杀伐果断、善于权谋、有容人之怀。晋朝孙盛所着的《异同杂语》里写道,'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正是旁人口中对于曹操的评价。

我对曹操的感觉是霸气、严厉、能力超群,一旦他决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不太在乎部属反对的声音,是典型的'霸主'。部属在他面前,说话要小心,表现也要战战兢兢。不过,他并不单纯是脾气暴戾,曹操最厉害的地方是'善于权谋',懂得在该容忍的时候,展现容人之明。
袁绍要发兵讨伐曹操时,曾请手下陈琳写了一封'讨贼檄文',里面痛骂曹操的祖父、父亲,说他是宦官的后代,品行不良、剥削人民。没想到经历官渡之战,袁绍大败,陈琳被掳。照理说,曹操应该会气到马上把这个骂自己祖宗八代的人给砍了,但曹操却表现出'你只是人在其下,不得已而为之',还赞赏陈琳的才气,让陈琳因此死心塌地的跟随。

《三国志》也讲过曹操'善用权谋'的事迹。官渡之战时,曹营许多部属与袁绍私下通信,曹操得胜后,将这些来往信件摊在部属面前,看都不看就放一把火全烧了。透过一段演出'收买人心',让想背叛的部属放下忐忑的心情,继续效忠,以完成统一三国的大业。

曹操之所以没被人称为'暴君',正是因为他有这番容人之量,懂得在关键时刻作作秀,即便心情不爽还是把气先忍着,达到收买人心的效果。
刘备:以德服人、有识人之明。刘备自认为汉室正统。他没有曹操的霸气,更没有曹操的权谋,他展现的是宽厚仁义的品德,形塑出让人想跟随的'明君'形象。因此,他不会独断独行,而是会等所有部属一起前进,甚至会以贤臣的意见为主。

在建立蜀国之前,刘备以自身性格吸引了关羽和张飞结拜成三兄弟,但在攻城掠地的决策面相对保守,没有太多的雄才霸略。到了诸葛亮出山辅佐后,刘备也大多听从他的建议,直到关羽被杀、失了荆州,才不听诸葛亮的建言,执意出兵讨伐东吴,最终病死白帝城。

我认为刘备更在乎兄弟情谊。他不需要像曹操一样作秀,收买人心,单靠着性格和情感就能服众,使得五虎将都誓死追随。在经营蜀国的过程中,正是靠着诸葛亮的头脑和五虎将的武力,打出一片天下。

孙权:从善如流、任贤为材、有用人之度。孙权是三人间年纪最小就掌握权力的人。其兄孙策遇害身亡,孙权临为受命扛起大,面对朝内的老臣和前辈,容易被轻视和忽略,随时有人想谋权夺位。为了安抚群臣,孙权是最愿意参考众人意见的老板,每到重要决策之时,就会让底下的部属一一发表意见,每个人都敢畅所欲言。

之所以说他任贤为才,广听明断,是因为他愿意倾听,但却不全然听从,会经过自己的思考再做出决断,对于贤士来说是更为英明的君主。在诸葛亮想要联吴抗魏之时,东吴群臣却主张向曹操投降,认为根本不该抵抗,而孙权听完众臣意见后,也听了鲁肃的建议,和周瑜共商对策,最后拿定主意要和蜀国联手,并当众拔剑砍下桌角宣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果真使曹操败北,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另外,孙权也懂得用人。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都是帮助东吴扩张版图的要角,各个才华洋溢、懂兵法又懂谋略。就拿陆逊来说,官拜大都督时年纪还不到30,孙权却不顾年龄的质疑,力排众议的提拔,陆逊也拿出击败刘备的显赫功绩,表示孙权有识人之明。
如果我真的生在三国,我想我会选择孙权,因为和曹操相比,他的性格更为仁爱大度;和刘备相比,他的决策更为明快进取。你们会怎么选呢?
本文由言说历史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本文作者:言说历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