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世民骄奢淫逸,魏征也不能制止皇帝的任性野史趣闻

2018-10-30 21:37:39

李世民与魏征,只是看上去很美

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盛世,而李世民与魏征的君臣关系,往往被视为楷模。经由历史学家的渲染,李世民被视为胸怀宽广,善于纳谏的明君,而魏征则是敢于直谏的良臣。但是,真实的历史中,这段佳话并没有那么美好。

639年,魏征给李世民上疏,提醒皇帝警惕十个“渐变”而难以“善终”,第二条直言李世民对老百姓态度有了变化:贞观初年,李世民爱惜民众,简朴节约,近年来追求奢侈,不吝民力,还说“百姓没有事干就会放纵,劳累才容易驾驭他们”,自古以来,从来没有老百姓清闲安乐而造成国家倾覆败亡。

皇帝有权任性,李世民也不例外

到贞观中后期,李世民纳谏和用人也不如从前了。他逐渐变得厌恶直言。643年魏征死后,只有刘洎、马周等人还敢说事,其余大臣的阿谀奉承使得李世民趋向于骄横独断。与此同时,李世民对大臣开始猜忌,清者贬官,重者诛杀。魏征活着时,曾经反对李世民废太子。魏征去世后,太子因为谋反被贬为庶人,与此事有关的大奖侯君集被杀,中书侍郎兼太子左庶子杜正伦获罪。由于魏征生前推荐过杜正伦、侯君集,李世民怀疑魏征和他们是同党,加之有人诋毁魏征。于是,李世民解除了自己亲口答应与魏征子女的婚约,并且派人推倒了自己亲自撰写的魏征墓碑。

647-648年,唐军两次泛海进攻高丽,李世民亲征失败。此前,许多大臣反对李世民亲征辽东,但无人能说服李世民。当他失败而归时,这才想到魏征的好处。他重新竖起了魏征的墓碑,魏征与公主的婚事也重新提升议程。

魏征如果活到太子谋反,李世民会怎样对他?

不难看出,在李世民与魏征的关系中,李世民是主人,魏征充其量只是帮忙者;李世民是主导者,魏征充其量只是辅助者。当李世民尚能保持理性时,他能够听取魏征的直谏;当李世民晚期骄奢淫逸时,魏征也只能在重要的事情上劝阻,而无法制止李世民的腐化和堕落。魏征生前,李世民可以对他“君恩似海”;魏征死后,李世民因为猜忌就可以悔婚推碑。人治之下,被公认为历史上少有的明君尚且如此,更不必说那些庸君和昏君了。

一般而言,一朝一代的开国皇帝,因为目睹了前朝的灭亡,一般会警惕自己不要重蹈覆辙。但是,后世皇帝大多成长于深宫,既缺乏深厚的忧患意识,又没有对底层民众生活艰辛的感同身受,虽有大儒教诲,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最鲜明的例子是隋代,开国皇帝杨坚励精图治,节俭爱民。而继位的隋炀帝杨广则荒淫无道,滥杀无辜,结果,隋代二世而亡。

去世不久的著名中国政治思想史家刘泽华认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是王权专制主义,在古代君主制下,王权支配社会的一切方面。君主依靠兵、刑之权,武力支配社会,实现“五独”,即“天下独占”、“地位独尊”、“势位独一”、“权力独操”、“决事独断”,拥有统属、处置社会、经济一切的决定权。在此情况之下,皇帝的素质和品格、性情等因素对于王朝的影响都过于巨大,无论是杨广还是李世民都是如此。一些新儒家喜欢说,唐代的制度可以制约皇权。但是,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的研究证实,在政治权力的实际运行中,皇帝往往通过各种方法规避制约,实际还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

孟子曾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虽然孟子强调的是君臣关系的对应,但不难看出,这仍然是君本位,而不是“臣本位”和“民本位”。君视臣为何,取决于君的判定,臣只不过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现代政治的核心思想就在于,公民才是国家的主人,统治者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因此,民主制与君主制从根本上截然不同。以西方民主国家的首脑为例,他怎么敢去毁坏政敌的墓碑?

本文作者:阅读与幽思(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