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为什么离不开和珅?历史上的和珅究竟是什么样的野史趣闻
有一句话说的好,可爱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当然这句话不能用来形容和珅,但是这句话却阐明了每个人都有多面性的道理,和珅也不例外。
提到和珅,相信大家想到的都是一个肥头大耳,爱拍乾隆帝马屁,用尽手段贪污敛财的形象。但是,历史上的和珅真的这样一无是处吗?真的就靠着溜须拍马就能成为清朝的第一大权臣吗?
若是用一句话来总结和珅,他是优越的天资和败坏的官德巧妙的结合,是乾隆帝的宠爱与嘉庆帝的刺死神秘翻转。
若用一个词来形容和珅,那就是“矛盾”,若是用一个字来描述和珅的一生,则是“奇”。
和珅
和珅原名和善保,满洲正红旗人。他也算是“官二代”,虽然是官宦世家,但是他却十分聪明,“少小闻诗达礼”显示出了过人的天资,少时便接受了系统的满汉蒙教育,聪明加上勤奋,不亏和珅被老师器重。20岁时和珅就继承了祖传的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22岁晋升为正五品的侍卫,有了和皇帝接触的机会。相传一次巡狩时,乾隆帝审阅奏折时,随口说了句《论语》中的“虎就出于钾,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乾隆皇帝周围的侍卫多是一些读书的士兵,都是愣了半天,不知说什么。和珅当即答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耳”,乾隆皇帝一听,想不到侍卫中竟有如此博学之人,不禁对和珅连连称赞。
自此,和珅靠着学识扶摇直上,历经众多职位。但仅是靠学识还不足以在清朝成为第一大重臣,还要有才华。
和珅剧照
《和珅列传》中记载着一件和珅断案的例子,乾隆四十五年正月,31岁的和珅被派遣查办云贵总督李侍尧的贪污案。当时类似的案件由于牵扯到大官,又远离京师,缺乏证据所以很难处理,但和珅很机智,他首先拘审了李侍尧的管家,取得了贪污的证据,迫使精明的李侍尧低头认罪,前后结案不过两个月,令乾隆大加赞赏。
学识和才华,和珅都具备了,而且和珅还精通满,汉,蒙,藏四种文字,而且还掌握着鲜为人知的西藏密咒,这些才能使和珅成为朝中难得的人才。
随着和珅官位的提高,和珅开始明白要想更进一步,只能揣摩主子的意思才能更好的施展手脚。为了迎合乾隆帝的喜好,和珅在诗文和书法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并最终达到很高的水平,他经常和乾隆皇帝对诗,并且有很多的佳篇。同时和珅还模仿乾隆的字迹,乾隆帝很是喜欢,有些国家大事直接就交给和珅处理,等到耄耋的乾隆口齿不清时,只需一个动作或者一个眼神,和珅就能明白乾隆皇帝的“意思”,可以说,和珅已经成为了皇帝不可缺少的人物。
和珅剧照
正所谓“官财”,一官一财。和珅官至高处,不免就有了敛财的想法。如此有才能的和珅敛财也有一套,他创立了“议罪银”制度,就是用交罚款来代替惩罚。“议罪银”少则数千两,多则几十万两白银。关键这项制度不仅增加了皇帝的“腰包”,更是涨了和珅的“腰包”,类似的敛财方法还有很多,据估计,在嘉庆皇帝查抄和珅资产总金额达到11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清政府约15年的国库收入,可怜和珅的学识与才华,均随着他贪污的黑点而将他的一生抹黑。
本文作者:偷儿扒历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