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瑶族婚嫁习俗之唱“媳妇娘歌”野史趣闻

2018-10-30 16:39:45

恭城“媳妇娘歌”

瑶族是中国一支古老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广西、湖南、广东、贵州的山区。由于地处中越边境的丛林地带,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极小,还保留着自己传统、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其中,瑶族的传统婚礼便是一个独特的景象。收割完田里的稻谷,就进入腊月间了。这段时间对居住在大山深处的瑶族同胞来说,是收获一年劳动成果的金秋季节,也是瑶族姑娘、小伙子们收获爱情果实,走向爱情殿堂的吉祥时光。

瑶族的恋爱、婚姻比较自由青年男女在一般情况下是利用节日、集会和农闲走亲访友串寨的机会,通过对唱山歌、瑶歌的形式,寻找自己理想的对象,双方看中合意,即互信交往赠送信物往来。过山瑶、山子瑶由于迁徙频繁,分散居住在山里,村寨一般比较小、相距路程也比较远。农忙时忙于耕作,很少来往。农忙过后,才能互相串门接触,男女青年接触后就约定对唱日期、地点、互相对唱。有时对歌到深夜,也有连续唱两三个夜晚,这是他们最愉快的娱乐,也是男女青年互相接触,认识和了解的好机会。

在广西恭城县莲花乡九甲河源头的瑶族、壮族地区,每逢姑娘出嫁,都有唱陪嫁歌( 媳妇娘歌)的习惯。邻近村寨后生们每当听到有唱陪嫁歌的音讯。都赶来围在闺楼四周。开始,姑娘并不轻易和楼下的后生们对歌,而是要经过一番“择优录取”,选中后才开始唱。对歌内容十分广泛,但谁也不许唱低级庸俗的山歌,否则将遭到痛骂和拒绝。主家对后生们招待十分热情,一连唱几夜,直到新娘出嫁过门为止。

出嫁情景

媳妇娘歌,也称花烛歌或陪嫁歌,是新娘在离开娘家之前,亲友、客人(包括男方家来接亲的客人)以及新娘本身在家中歌堂所唱的歌。七言四句体(间杂三言),上下句结构,五声音阶,以徵(5)、羽(6)调式为常见。其音乐旋律明快、流畅,音型较平稳而起伏性不大;节奏活泼而带跳跃性;音域不宽,只在一个八度内,因而有利于长时间演唱。

媳妇娘歌所唱的内容有一定的程序,按照传统的习惯,对父母兄长唱养育之恩;对亲朋好友唱惜别之情;对包办婚姻表示埋怨;对媒婆表示咒骂;对来接亲的人表示感谢;还有男方客人和女方客人互相盘问对唱等等。因此,由于对象不同、内容不同,演唱情绪也就会有较大的变化和起伏。

哭嫁情景

恭城境内流传的媳妇娘歌因区域而异,唱法多样,曲调多种。这里仅列举两种流传比较广泛、具有代表性的基本曲调。

《竹叶青》是恭城境内流传最为广泛的媳妇娘歌,徵(5)调式,演唱形式灵活,视歌手阵容情况可作独唱、对唱、齐唱、独唱加伴唱。演唱时对附点及切分音恰到好处的运用,使乐曲充满活泼轻盈的韵律。

《许到西村送出门 》是带叙述性的媳妇娘歌,羽(6)调式,抒情缠绵的小调性色彩,旋律优雅、流畅而飘逸,给人青春、素雅、柔情的感觉。用于独唱、对唱。

恭城瑶族婚俗是瑶族人生礼俗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其历史悠久,神秘独特,沿袭至今仍流传。瑶族婚俗拥有悠久性与独特性相结合,民族特色浓厚。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价值、多元的学术价值和重大的现实价值,是瑶族联姻、联亲、会友的重要纽带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来源:今日恭城)

本文作者:桂林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