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阶下囚,开创周朝800年霸业(上)野史趣闻

2018-10-29 11:39:08

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

——《史记·周本纪》

一、强化核心价值,发展核心团队,从散客吸引到批量吸粉。

1、强化核心价值

继承后稷、公刘的遗业,效法古公、公刘的法则,持续发展农耕技术,为民众创造价值,同时一心一意的施行仁政,加强民众忠诚度。

文王姬昌

2、批量吸粉的手段

“敬老,慈少”,这是《史记》第一次提到这两个词语,到底是道德水平的提高?还是政治手段呢?

(1)春秋末期的孔子诠释了“大同之世”的概念:“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但孔子和孟子的政治思想都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采纳。

“仓廪实而知礼节”,在社会资源匮乏的时候,慈爱晚辈是可以做到的,毕竟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所谓: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那帮孙子的。但老人是过去式了,不但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反而要消耗社会财富,是国家的累赘(话很难听,但很现实),很难得到赡养。即使到汉武帝时期,匈奴人虐待老人的现象依旧很严重,往往成为汉朝使者责难匈奴人的话题。

在周朝初期,说是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恐怕难以让人信服,更多的可能是政治手段。

(2)要理解“敬老”是一种政治手段,首先得明确一个前提,即老年人的价值所在。

老年人不是“废物”,而是宝藏。第一,在信息载体不发达的当时,更多的是通过口口相传来传承经验智慧,老年人往往掌握了大量的信息;第二,老年人几十年的生产经验,是非常宝贵的财富;第三,中国讲的是“家天下”的家长或族长管理制度,在原始部落时代更是如此,老年人的决定是非常重要的。综上,老年人是宝贵的智力财富,也是家族或部落的重要决策者,得到老年人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就得到了其家族的支持。周朝的行为可以说是集中公关大客户的核心决策者,开始批量化吸粉。

3、礼贤下士,发展壮大团队

制度是第一生产力,人才则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崇侯虎谮西伯於殷纣曰:“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於帝。”帝纣乃囚西伯於羑里。闳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费仲而献之纣。纣大说,曰:“此一物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乃赦西伯,赐之弓矢斧钺,使西伯得征伐。曰:“谮西伯者,崇侯虎也。”西伯乃献洛西之地,以请纣去炮格之刑。纣许之。

——《史记·周本纪》

二、西伯昌的救赎之路

1、崇侯虎为什么要对天子说西伯昌的坏话?

《史记》中用了“谮”这个词,是“说坏话陷害别人”的意思,但真的就是因为西伯昌仁德,崇侯虎奸佞吗?还是看地图来说话。

周朝都城在岐下,在今天宝鸡市的东北部,如图中红色圆圈所示。后文有讲,西伯昌献出洛水以东的区域,而洛水源出陕西蓝田县东北与渭南、华县交界的箭峪岭侧木岔沟,流经陕西省东北部及河南省西北部,在河南省巩县注入黄河。也就是说周朝当时基本占领了关中地带,甚至部分河南地区。崇侯虎为崇城国君,在今天陕西的户县,地处关中平原,如图中蓝色椭圆所示。

崇国基本上被包围了,而且周朝发展势头迅猛,肯定会有危机感,但自身的实力不足以对抗周朝,所以想借助商朝的势力共同对抗周朝。从商朝战略角度来考虑,也的确是该压制周朝的发展了,可以说这是利国利己的事,所以帝辛囚禁了西伯昌。

《史记》这么讲崇侯虎,只是因为他站在商朝一方,而商朝最终败了,而西周在“历史”上是正义的一方。

2、周朝的应对

西伯昌被囚,周朝群龙无首,最紧急重要的是要有人出来主事,组织大家讨论几个问题:西伯昌不在的时候,谁来主事?能不能救西伯昌出来?如果能,怎么救,谁来执行?如果不能,要不要向商朝开战?能不能转为危机呢?之前的礼贤下士就开始产生作用了。

(1)认清形势。

周朝虽然发展很迅速,但实力跟商朝还是没法比的,很可能会被灭国的,不能打,甚至打的想法都不能有。否则帝辛的头号敌人可能就不是帝辛,而是周朝了。只能去讨好帝辛,表忠心,让他开心,对周朝放心,西伯昌才有机会活命,周朝才可能延续。

(2)收集珍稀宝物,通过宠臣费仲献给纣王。

这里面有几个细节要特别留意:

1)礼物的选择:要投收礼的人所好;

2)礼物的价值:办多大事,就要对应多少价值的礼品,不要拿很少的祭品,却祈求神灵赐福太多。当然礼品的价值是由收礼者来衡量的。

3)礼品要看谁送。不是谁的礼都会收的,提着猪头找不着庙门的事多了去了。同样的话看谁说,同样的事要看谁做,结果会有天壤之别。

4)托人办事留意中间环节,就这件事来说,肯定少不了费仲的好处。说个数学题吧,A托B办事,B找C帮忙,C找D搞定。A只认识B,B只认识A和C,C只认识B和D,A知道事情解决的过程,也就是知道C和D的存在。事成之后,A要准备几份礼物呢?

5)白手套:为保命,贿赂重臣及当权者,免去惩罚,人之常情,但不合乎“礼”,不是圣贤的行为。皇冠容不得些许玷污,都是大臣擅自做主的行为。天子知道的时候,木已成舟,无可奈何。

(3)转危为机,危机并存。

1)通过合适的人,献上了超预期的礼物,帝辛很高兴,赦免了西伯昌,授予他征伐诸侯的权力,并讲出始作俑者。西伯昌原本只能靠提供价值和施德来吸引民众,现在有了刑罚的权力,赏罚两把刀集齐,可以召唤神龙了,恩威并施,发展更为迅速。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大量兼并诸侯,归附还则罢了,不归属就找借口攻打。

福祸相依,没有被囚禁,可能就不会得到征伐诸侯的权力,但也要看怎么操作?坐等月盈月亏,没有自我救赎的动作,很可能看不到下一个满月。

北伯侯崇侯虎剪纸像

2)帝辛出卖了始作俑者崇侯虎,是不是傻啊?还是“坏人”在利益面前就没有忠诚呢?其实都不是,反倒是又一政治手段。虽然商朝是名义上的共主,但崇国已经被周朝包围了,西伯昌重回周朝,县官不如现管,崇侯虎出于利益考虑,很可能会倒向周朝;虽然帝辛释放了西伯昌,并授予征伐的权力,但也只是要安抚,让西部地区不要出事,好集中精力应对东部的东夷,但他对西伯昌还是很不放心,所以“出卖”了崇侯虎,让崇侯虎与西伯昌势不两立,一石二鸟之计,既保证了崇侯虎对商朝的忠诚,又制约了西伯昌的发展。

(4)西伯昌献出洛水以东的区域,请求除去炮格的刑法,帝辛答应了西伯昌的请求。

这一行为看起来很不“经济”。自身已经安全了,没有必要再招惹是非;舍弃自身很大的既得利益,让国家变得更好,但自己并没有什么好处。但换个角度考虑则很有必要。

1)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也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这句话反过来也成立,危险并没有永久解除,为自身未来安全考虑,除去酷刑很有必要。

2)强化社交。一欠一还谓之交情,万事不求人,什么都不欠别人的,别人也不好欠你的,永远都是泛泛之交。为了打开社交局面,可以欠别人一点,在超额的奉还,但记得一点:交浅不言深。因为囚禁,而献上超值的宝物,加强了与统治者和宠臣的联系,被释放,并授予征伐诸侯的权力,两次欠、还已经结束,主动献上土地,并提出要求,开启第三次欠、还模式,持续加强与统治者之间的联系。

3)政治影响。以献出大片土地来交换出去炮格的刑法的刑罚,是通过改变国家刑罚制度来向诸侯、贵族、官员及百姓施恩,是施德政的一种方式。

欲知西伯昌到底用了什么些手段开创周朝霸业,欢迎关注精彩原创分析文章:《曾经的阶下囚,开创周朝800年霸业(下)》

友友们怎么看姬昌这一系列的手段的呢?欢迎在留言区和我互动,说说你们的想法吧!


本号特点:英雄权谋+厚黑历史+现代商业

欢迎友友们关注、互动及转发,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源动力!

原创声明:©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仅代表个人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异议请联系作者撤除。

本文作者:师说历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