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中国 | 郭美美,再也不见野史趣闻

2018-10-25 15:07:51

是该结束了。当央视镜头首次对准一个“真实”的郭美美时,这场持续3年的网络风波,已经开始落下帷幕。

拉下帷幕一角的,是@韩福东微博上的一则预告。这个就职于南方都市报的首席记者,提前得到了郭美美案将有重大进展的重磅消息,为自家报纸打了一个“周一见”的广告——“郭××通过网上联络、熟人介绍及主动搭讪等多种方式,多次与人进行性交易,每次的价码达数十万元。”果然,8月3日午夜,@新华视点接连发布了多条“揭秘郭美美”的长微博。凌晨时分,这些报道犹如一枚深水炸弹,激起舆论巨浪。

新华社的“起底”长文,详尽列举了郭美美的“四宗罪”——分别是开设赌局、“黑”红会、以商演为名从事性交易、炮制“2.6亿元赌债”假新闻。

文字报道过后,@央视新闻迅速带来了郭美美的“专访”视频。镜头中的郭美美,褪去了往日微博里炫耀的光鲜外衣,一脸愁容地“流下了悔恨的眼泪”。梳理完郭美美“拜金之下的畸形人生”,@人民日报接过话茬,转而呼吁人们“这一刻,请忘记郭美美”。

“忘记郭美美”的口号,其实最初来自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这个饱受“郭美美事件”困扰的慈善组织,在云南鲁甸6.5级强震的紧急情况下,在微博中喊道——“有这么多更需要我们关注和投入的地方和人群,在为真相到来而长出一口气之后,请忘记她,我们还要出发。”

这一次,红十字会有了足够的底气。“洗刷冤屈”的红十字会,一方面为等候多时的“真相”终于到来而欣慰,一方面希望在鲁甸地震中展现新形象。但@新华社中国网事趁势指出:“大灾当前,人们最期待的是红会展现专业救援水平。”

救灾紧迫,红会自然不敢怠慢。重新出发的红十字会,经历了3年的“冤屈”,如今终于狠狠出了一口气。事实上,经历了2011年那场舆论风暴,红十字会已经走上重塑公信之路。例如,专门设立了社会监督委员会,由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各界人士共同组成,旨在监督和保障公益资金使用的公正、公平和高效;在红十字会官方网站上,网友可以查询红会过去一年的年检报告、审计报告等。

突然,有人醒悟过来——8月3日最为重要的新闻,是云南鲁甸地震,而不是郭美美。香港商报副总编@我是西蒙周就此呼吁道德回归:“地震展示大自然残酷的一面,郭美美展示的,则是当今社会最丑陋、最拜金的一面。地震令我们失去同胞,郭美美则如照妖镜,照出社会病入膏肓后的变态,若再不及时有力重建价值体系,明天何在?”

重建价值体系,正是郭美美落幕事件的最大意义。摒弃拜金思想并不是两三天的事,终归还是要从整个社会风气入手,逐渐消除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道德痛点。塑造一个道德风尚良好的社会,亦是对未来社会持续发展负责任的要求。伴随着对道德重建的期待,在落下的帷幕中,最后一次对郭美美说“再见”。或许,再也不见。


本文作者:子楚观察(今日头条)
    Tags:
阅读延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