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忍了13年的皇帝——北周武帝宇文邕野史趣闻
宇文邕(yōng),北周武帝。一般历史上称为武帝的,都是一代雄才伟略之主。宇文邕同样也是。不同的是,宇文邕上台的时候便大权旁落,韬光养晦13年,最终重夺大权。可以说宇文邕是南北朝继苻坚大帝以后最有机会一统天下的皇帝。可以统一北方后英年早逝。接下来讲一下宇文邕。
宇文邕
宇文邕早年
宇文邕是宇文泰第四子。据说他“幼而孝敬,聪敏有器质”。宇文泰因此很喜欢他,常对人说:“成吾志者,此儿也。”
宇文邕十二岁时,被封为辅城郡公。孝闵帝元年(557年),孝闵帝宇文觉受禅登基,建立北周,拜宇文邕为大将军,出镇同州。同年九月,大冢宰宇文护废孝闵帝,拥立明帝宇文毓继位。十二月十六日,迁任宇文邕为柱国,授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
武成元年(559年),入朝担任大司空、治御正,进封为鲁国公,兼任宗师。北周明帝十分亲近他,朝廷凡有大事,多同他商议。宇文邕性格深沉,识见宏远,不是因为北周明帝垂问,他始终不轻易发表意见。北周明帝常常叹息道:“此人不言,言必有中。”
韬光养晦
宇文护杀掉北周明帝宇文毓后。宇文邕即位,当年只有17岁。宇文邕深知宇文护势力已经长成,所以刚开始时,他并不敢暴露自己对宇文护的不满。
宇文邕做事谨慎而且精明。有一次,周梁躁公侯莫陈崇随宇文邕一同到原州,夜里,宇文邕执意回到长安去。众人都认为这件事有些奇怪。侯莫陈崇自以为聪明,便对自己周围亲近的人说:“吾比闻术者言,晋公今年不利,车驾今乎夜还,不过晋公死耳。”有人把侯莫陈崇的话传了出去。宇文邕听说后,立即召诸公于大德殿,当着众人的面责骂侯莫陈崇,侯莫陈崇惶恐谢罪。就在这一天夜里,宇文护派兵冲进侯莫陈崇住所,迫使他自杀了。北周武帝这样做,起到了表明自己对宇文护决无二心的作用。不久,北周武帝又用韬晦之计表彰宇文护,诏称:“大冢宰晋国公,亲则懿昆,任当元辅,自今诏诰及百司文书,并不得称公名。”
还有一次宇文护的母亲,被北齐俘虏,母子分离三十五年,后来北齐将她放回,北周武帝对她也竭力奉承,“凡所资奉,穷极华盛。每四时伏腊,周主帅诸亲戚行家人之礼,称觞上寿”。用此来博得宇文护的欢心。由于宇文邕表面上的尊重、曲从做得十分到位,宇文护没有像对宇文觉、宇文毓那样对待他。但是宇文护也并没有对宇文邕多好,经常在暗中时时要挟宇文邕,专横跋扈,总想取而代之。
从以上可以看出,宇文邕一直在隐身,等到着自己的时机。
铲除宇文护
宇文护把持朝政期间,对北齐的战阵收到了惨痛的失利,遭到北齐兰陵王的当头一棒。宇文护在军中也没有了往日的威信。
宇文邕虽然卑躬屈膝、小心翼翼,但是也在在宇文护的眼皮底下悄悄拉拢了几个人。一个是宇文孝伯,也是宇文家族的人,和宇文邕同年同日生,两个从小在一起读书。宇文邕向宇文护打报告,说想和他一起研究学问。宇文护以为是两个书呆子,没多想就同意了。一个叫宇文直,是宇文邕的同母弟,本来是宇文护身后的一条狗。但一次战败被宇文护训斥,他怀恨在心,一心劝说宇文邕把这个专横跋扈的东西宰了。宇文直的想法是:宇文护死了,他的位置就是自己的。
还有一个内史下大夫王轨,出自太原王氏,和宇文邕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宇文护东征连连失败,民意支持跌到最低点,大臣们都在暗中期待谁能振臂一呼。
宇文邕
臂一呼。
当年三月,宇文护从外面巡视回到长安。宇文邕热情迎接,又带他到含仁殿拜见皇太后。宇文邕跟在后面说:太后年纪大了,喝酒越来越多,脾气也不好,一会儿高兴,一会儿发火,反复无常。大臣要求见她,常常被堵在门外,我劝说她许多次,都没有用。哥哥您既然回来了,代我好好劝劝她老人家。
说完,他从怀里掏出一篇《酒诰》交给宇文护,说:给太后念念这个,对她有好处。宇文护进去后,太后端正坐着,宇文护拿出《酒诰》一字一字地读。他正在聚精会神的时候,身后的宇文邕悄悄拿出玉珽(玉制的手板),突然砸向他的头部,宇文护一声没吭,倒在地上。
宇文邕叫宦官何泉拿出御用宝刀来杀了他,何泉全身发抖,砍了几次没有砍中。宇文直躲在太后房中,冲了出来,砍下宇文护的人头。
一切无声无息,外面的人都不知道里面发生的事。
宇文邕立即派宇文孝伯、王轨等去联络反对宇文护的大臣;派宇文直去逮捕宇文护的儿子和亲信。所有的人毫无防备,被莫名其妙地抓到狱中,全被立即处死。当年给宇文毓下毒的李安也被逮捕斩首。
接着,宇文邕下诏指斥宇文护的罪行,把他在外面任职的儿子们都下诏赐死。宇文邕又查阅了宇文护家中的文书档案,把劝说宇文护篡位的人统统杀掉。这一年,宇文邕正好30岁。不久,他册立14岁的皇子鲁王宇文赟为皇太子。
周武灭佛
历史上有三次灭佛,一次是魏太武帝拓拔焘,一次是北周武帝宇文邕,还有一次是唐武总。史称“三武灭佛”。当然还有后世周世宗灭佛。也叫三武一宗灭佛
灭佛
天和二年(567),有一个叫卫元嵩的人给周武帝上书,认为“唐、虞无佛图国安;齐、梁有寺舍而祚失者,未合道也。但利民益国,则会佛心耳。夫佛心者,大慈为本,安乐含生,终不苦役黎民。”因此,他建议周武帝灭佛。
卫元嵩本是四川的一个和尚,为了哗众取宠,他听从自己老师的建议,故意装疯卖傻。后来,他到了长安,一方面与当朝权贵结交,一方面玩弄故伎,让大家认为他是与众不同的奇人,他对周武帝鼓吹灭佛,也本是出于这一目的。可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卫元嵩的建议正符合急于求治的周武帝的心意,出于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考虑,周武帝决定灭佛。
当时宇文护把持朝政,周武帝这个决定并未实施。
公元572年,周武帝诛杀宇文护,把大权收归己有之后,于次年十二月,又召集道士、僧侣、百官再次讨论佛、道、儒三教的问题。这一次,“帝升高坐,辨释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
僧侣的讥讽、反抗都无济于事,反而更增添了周武帝对灭佛的决心。建德三年(574)五月十五日,周武帝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并禁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一时间,北周境内“融佛焚经,驱僧破塔……宝刹伽兰皆为俗宅,沙门释种悉作白衣”(《历代三宝记》)。
建德六年(577)正月,周武帝率军攻入齐邺城。当时齐地佛风最盛,周武帝决心将尊儒灭佛的政策在齐地推行。齐国有一个叫熊安生的国子博士,博通五经,听说周武帝入邺城,连忙叫家人扫门准备迎接周武帝前来拜访,他的家人都感到奇怪,熊安生说:“周帝重道尊儒,必将见我。”果然不久,周武帝就亲自来拜见他了。周武帝给了这个儒生很高规格的礼遇,“不听拜,亲执其手,引与同坐,赏赐甚厚,给安车驷马以自随”。在尊儒的同时,周武帝又召集北齐僧人,讲叙废佛的理由。僧人慧远以地狱来威胁周武帝,他警告周武帝说:“陛下今恃王力自在,破灭三宝,是邪见入。阿鼻地狱不简贵贱,陛下何得不怖。”周武帝没有惧怕所谓死后下地狱的警告,下令禁断齐境佛教。
周武帝灭佛一事,被佛教徒视为佛教浩劫,竭力攻击。但从当时历史来看,周武帝的灭佛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利大于弊的。周武帝不顾世俗偏见,从公元574年到578年,他下令“毁破前代关山西东数百年来官私所造一切佛塔,扫地悉尽。融刮圣容,焚烧经典。八州寺庙,出四十千,尽赐王公,充为第宅。三方释子,灭三百万,皆复军民,还归编户。”
周武帝灭佛,时间较长,涉及面广,触动深,成绩很可观,这一点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因此当时有人称赞说:“帝独运远略罢之(指灭佛),强国富民之上策”。灭佛事实上也起到了“民役稍希,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西定妖戎,国安民乐”的作用。正因为北周成功的灭佛运动,才使它国力大大增强,为灭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统一北方
长期以来,北周和北齐的关系主要是战争关系,双方互有胜负,力量大体均衡。但是自从北周武帝亲政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经过灭佛,国家经济势力增长;二是吸收均田上广大汉族农民充当府兵,扩大了府兵队伍,军事优势形成;三是北与突厥和亲,南和陈朝通好,外交策略上的成功。而北齐,却处于“政出多门,鬻狱卖官,唯利是视,荒淫酒色,忌害忠良。阖境嗷然,不胜其弊”
北周武帝看清了北齐混乱的局势,决定出兵伐齐。建德四年(575年),北周武帝他独与齐王宇文宪等少数人策划,力排众议,决定伐齐并亲自统军围攻金墉城(今河南洛阳),七月,周武帝命宇文纯、司马消难,达奚震为前三军总管,宇文盛、侯莫陈琼、宇文招为后三军总管。杨坚、薛迥、李穆等率军分道并进。周武帝自率大军六万,直指河阴。周军进入北齐境内,纪律严明,“禁伐树践稼,犯者皆斩”。颇得民心,因病还师。次年(576年),又率大军伐齐,几路并进,攻克平阳(今山西临汾)。围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时军事失利,自己仅得免。其后听从宇文忻“死中求生,败中取胜”的建议,终于攻克晋阳。建德六年(577年),入邺,灭北齐。从此拥有了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为后来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壮志未酬
宇文邕灭了北齐,使整个北方成为一体,完成了局部的统一,他要完成全国统一的愿望就在眼前的时候。在公元578年宇文邕率军伐突厥,在路上宇文邕一病不起,回到洛阳后当天死去。不幸英年早逝,年仅35岁,留给后人的只能是遗憾。
北周武帝勤与政事,生活简朴,能和将士同甘共苦,并且不好色,后宫妃嫔仅有10余人。可惜英年早逝,“平突厥,定江南”的计划最终没有实现。
本文作者:渔樵闲话(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