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墓前跪着的铜像没有赵构 这不公平野史趣闻

2018-10-24 22:01:43

是宋高宗听信谗言害死了岳飞,还是宋高宗授意秦桧故意害死岳飞?或者两个人都有这需求一拍即合?赵构有没有充足的理由杀岳飞?

对于岳飞的死,一般分两派,一派认为秦桧进谗言蒙蔽宋高宗,最后害死了岳飞,另一种是宋高宗执意要除掉岳飞,秦桧只不过是执行主子的命令,秦桧和岳飞并没有私仇,对岳飞的死负有次要责任。这两种说法基本不分伯仲,支持的人基本相当,两者都有自己的理由,但个人认为,讲影响的话,因为一些小说和戏剧的演绎,秦桧谗言害死岳飞的说法比较为大众了解,但是扣史料的人大多认为是宋高宗授意下秦桧执行的。如果将证据的话,显然后者更能站住脚,但我个人认为,还有第三种情况,两人都有此强烈愿望,所以一拍即合,宋高宗授意下,秦桧顺水推舟,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下面我就当时的局势和两人所处的历史环境分析一下,为什么两个人都要至岳飞于死地。

说这个问题,抛不开在议和这件事上的分歧,先说最难理解的赵构为什么愿意忍辱吞声议和。南宋的局面是,军事力量与金国相当,在中原防御作战完全可以抵抗住金国的进攻。但不足以深入北地消灭金国。不过运筹得当,把金国逼到黄河以北隔河而治还是有希望的。但达成这个目标宋高宗需要承担三个巨大的风险。

第一个;赵构的哥哥还在金人手里,金兀术有一个底线,就是开封不能丢,如果南宋打到开封,金国靠武力无法对抗南宋,金兀术就会在开封汴梁城拥立宋钦宗为皇帝对抗南宋。到时候宋高宗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毕竟他哥哥原本是正牌皇帝,如果在汴梁京师登上皇帝宝座,比自己还正统。到时候就真的是进退维谷了。

【如宋兵势盛敌强,择用兵马破之;若制御所不能,向与国朝计议,择用(智臣) 为辅,遣天水郡公桓, 安坐汴京 ,其礼无有弟与兄争,如尚悖心,可辅天水郡王,并力破敌。】----金兀术

第二个;想要和金国对抗,他手下这几个大将的军事力量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但眼下是他们都已经发展的过于强大了,而且他们的部队都是自己组建的嫡系部队,士兵对将领的忠诚度非常高。这些将领只要愿意,随时都可以威胁宋高宗的位置,宋高宗等于用自己的江山和身家性命做赌注,赌这些人全都是永不变节的忠臣。但历史告诉我们所有那这个当赌注的,基本上都输得很惨,当年高祖赵匡胤就是忠臣,还不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了?正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人心隔肚皮做事两不知,这个赌注太大,宋高宗输不起,他不敢赌。

第三个;两国基本实力相当,完全没有达到一方吃掉另一方的悬殊程度,战争很可能会被拖入拉锯状态,两国将陷入持久的战争状态,最后的结果是国力衰退,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很可能因此造成盗贼四起,威胁政权。

赵构已经稳坐江南,除了不能回复故土,并没有其他的忧患,如果继续主战,等于把自己至于非常危险的风口浪尖,基于以上几个难点,宋高宗最终决定让步议和,保住现有成果,于是秦桧上场,制订具体的操作细则。据史书记载,宋高宗提出议和,秦桧并没有答应执行,而是让高宗再考虑三天,等三天后听高宗的答复,如此三次,秦桧经过再三确认,知道宋高宗主意已定,不在动摇,才开始实施议和的程序。秦桧是主和派,但他清楚议和这条路的难处,必须取得高宗充分的支持才可能去具体实施。

赵构

果不出所料,很多人站出来反对,其中以岳飞反映最强烈,而且力度最大,影响最深。岳飞上书说;金人不可信,和议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岳飞这一闹,给和谈带来很大阻力,和谈的基础是双方的诚意,如果金人知道南宋内部意见根本不统一,和谈很可能成为一纸空谈,不可能拿出诚意和谈,这对于主持和谈的秦桧来说,岳飞简直就是一只拦路虎,秦桧能不恨他吗?更让秦桧生气的是岳飞把矛头直接指向了自己,【相臣谋国不臧】说的就是秦桧。这是秦桧和岳飞之间的矛盾。

秦桧坐像

再说说宋高宗,议和的原因之一就是武将的位置太重,权力过大,部队中的将士对武将的忠诚度太高,所以宋高宗第一步就是削减武将的军事力量,收回他们手中的军权。王俊交出大部分军权,表示拥护,韩世忠干脆交出所有兵权,泛舟西湖,不问世事。唯独岳飞,不但不主动交出军权,还极力反对议和,而且对自己的政策公开表示不满。这时候岳飞的做法在宋高宗眼里,就是苗傅刘正彦兵变要重新上演的节奏。

建炎三年,苗傅和刘正彦的情况和岳飞同出一辙,认为自己重用奸臣王渊,宠信康履,不配做皇帝,发动兵变,杀王渊康履等人,把自己从皇位上给赶下去做太上皇、立自己三岁的儿子做皇帝。现在岳飞也是对我不满,反对秦相国,认为我用人不当,宠信奸臣。作为一个在外作战的武将,竟然还关心起立太子的事来,这分明就是要为兵谏做准备,把我赶下皇位后好让太子继位,他就可以把持朝纲,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了。

也许有人说我多虑了,其实不然,古代帝王身居高位,每个人对他的位置都垂涎三尺,处处防备还有时防不胜防,所以只有多虑的时候,肯定没有漏掉的地方,赵构亲身经历了淮西兵变,苗刘兵变,宋高宗能不杯弓蛇影,草木皆兵吗?高宗要是有了这个想法,你说岳飞还能活吗?再加上秦桧也正在恼恨这个和谈的拦路虎,高宗几乎只需一个眼神秦桧就会立马去办,为了皇帝,也是为了自己,岳飞是非死不可了。

苗刘兵变

岳飞冤死有着很深的政治根源,秦桧和岳飞并无私仇,只要不阻拦他的和谈进程,也不想斩尽杀绝,所以在给岳飞、岳云、张宪量刑时,只判了岳飞死罪(棒杀),岳云和张宪判流放。审判结果呈报宋高宗,宋高宗御笔批示,岳云和张宪也追加了死刑。所以岳飞的死,最主要的根源还是在宋高宗那里,秦桧之所以那么积极谋划陷害岳飞,除了得到高宗的授意,也是为了自己铲除障碍,两个人对岳飞的死都负有责任,但主要原因还是宋高宗的责任,如果给岳飞跪的话,赵构的像应该排在第一位。

不过话说回来,高宗和秦桧杀死岳飞纯属于政治需要,以当时的局势,和谈几乎是必然之事,什么高宗胸无大志,秦桧卖国求荣都是言过其实。都是以我们现在的价值观和社会价值取向为准来评判的。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岳飞死的确实冤枉。但如果我是宋高宗,站在宋高宗的角度看问题,我也会去那么想,宋高宗也有自己的黑暗丛林法则,因为手握重兵有对自己非常不满的岳飞会不会效法苗刘兵变,无法去验证。就如潜行在黑暗丛林里的猎人,一旦发现对面有动静时,无法验证对方是敌是友,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开枪。即便对方是友的可能超过80%,但20%的风险你仍然承担不起,政治不是游戏,是你死我活,任何时候都不能靠赌。所以说假如我是宋高,我也会杀了岳飞,宗好了,我说完了,你们可以开骂了。

本文作者:山野论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