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人不死,曹操早已统一全国,三国鼎立的格局不会出现野史趣闻

2018-10-24 20:38:06

如此人不死,曹操早已统一全国,

三国鼎立的格局不会出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的故事,几乎妇孺皆知。那么,它为什么没形成像东晋末年那样的五胡十六国,或者五代时期的十国格局?这些都很值得探讨。我想,除了曹操、刘备、孙权都是彼此势均力敌的枭雄之外,还与一个重要人物(VIP)的英年早逝有关。一家之言,不喜勿喷。

这位VIP,是曹操手下的领军型人才,其地位相当于今天的院士或长江学者,能力很突出,业绩很耀眼,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这么说,因为他的存在,曹操集团的业绩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也因为他的英年早逝,导致曹操统一全国的计划宣告破产。

他就是郭嘉。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

郭嘉的业务能力有多强?作为天才型的选手,郭嘉一出场,立马吸睛无数,他有三个非常明显的优点:

第一个优点,看透人心。也就是知人识人,洞察人性。他对袁绍、孙策判断之准确,眼光之精准,令人印象深刻。

他准确地预测了袁绍的未来。郭嘉出山后,投奔的第一位老板是袁绍。袁绍打败了北方军事强人公孙瓒,通过武力占据了冀州、青州、并州三个州,是当时地盘最大、实力最强、人脉最广的军政集团,也是文人、军人、政客争相投靠的首选目标,没有之一。但是,郭嘉来了之后,通过自己的观察,对同事辛评、郭图评价说'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一眼就看出袁绍不能用人所长,做事优柔寡断,几乎不可能成就一番霸业。说完郭嘉就毅然炒了老板袁绍的鱿鱼,回家了。后来袁绍的结局,正如郭嘉所料。

他精确地预见了孙策的死亡。当时孙策听说袁绍、曹操两军相持于官渡,打算偷袭曹操的大本营许都,曹营众人得知后无不惊恐。只有郭嘉神态自若,淡淡一笑,说'孙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尔。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后来孙策果然死于许贡门客的刺杀,袭击许都的行动未能实施。在《三国志》看到这段郭嘉神一样的精准预测,让人感到十分震惊。那么,有人不禁要问,这一段是否有后人的牵强附会的成分?前哥目前没查到相反的资料,按照《三国志注》作者裴松之的看法,郭嘉可能确实对孙策之死作过正确的预测,但孙策会死在哪一年,则很难预料,刚好死在偷袭许都的前夕,这是个巧合。

第二个优点:算出成败。也就是料敌机先,出奇制胜。这一点在三场战役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场: 灭吕布。吕布三战失利后退城死守,曹军疲劳不堪,怨声四起,曹操一度想退兵,郭嘉力劝曹操,说项羽当年虽然身经七十余战,但垓下一战就身死国灭;吕布再勇猛,也比不上项羽,且有勇无谋,应加紧进攻。曹操随后猛烈攻城,一举擒杀吕布。

第二场:打刘备。曹操想攻打刘备,众谋士不同意,都担心袁绍从背后袭击许都。郭嘉说不必担心,袁绍这个人疑心很大,反应迟钝,即使想偷袭,动作也会慢半拍;而刘备刚拿下徐州,立足不稳,人心尚未归附,如果发动闪电战,刘备必败。曹操立刻出兵,闪击刘备,刘皇叔果然大败,不得已才投靠了袁绍。

第三场:征乌桓。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袁绍,随后剿灭冀州袁绍长子袁谭,袁绍另两个儿子袁尚、袁熙逃入乌桓。乌桓,又叫乌丸,是古代东胡部落的一支,主要居住于今天辽宁省锦州市一带,战斗力很强,尤其擅长骑兵突袭。曹操想乘胜进军乌桓,一举消灭袁氏残余势力。众谋士却担心两件事,一则担心千里奔袭,劳师远征,胜算不大;二则担心曹操出兵后,刘备会怂恿刘表乘机偷袭许都。在曹操举棋不定的时刻,郭嘉据理力争,力主远征乌桓,他说了三个原因:一是'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因为路途遥远,乌桓反而没有防备,正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二是袁氏残余势力和乌桓结合后,危害极大,如果不消灭他们,一旦他们聚众南下,冀州、青州这些刚拿下的地盘有可能得而复失;三是至于刘表,只是个夸夸其谈的文人而已,他不可能重用才识超过自己的刘备,因此刘表不会偷袭许都。曹操最终采纳了郭嘉的意见,一举平定乌桓,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而刘表也正如郭嘉所料 ,始终按兵不动,坐失了良机,直至被曹操打败。

第三个优点:选对老板。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郭嘉27岁,经荀彧引荐给了41岁的曹操。曹操见郭嘉之后非常兴奋:'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见了曹操后也喜不自禁'真吾主也'。一个才识过人的年轻人,一个雄图大略的英主,初次谋面就相互评价极高,充分说明,在那个充满了阴谋、暴力与血腥的乱世,选对了老板,是多么的重要。

对于曹操集团来讲,这次会面的重要意义,不亚于三顾茅庐之于刘备。从此,这对东汉末年最强的君臣组合,开始了11年的征战四方,灭吕布,打刘备,战袁绍,征乌桓,一路开挂,几乎见谁灭谁。

一代英才的猝然离世

到了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顺利消灭了乌桓,但在回师的途中,郭嘉却病倒了。更糟的是,即使曹操无比关心这位军事天才的病情,不断派人问候、调治,郭嘉的病情仍然越来越重,'郭嘉年三十八,自柳城还,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

不久后,38岁的郭嘉终告不治。郭嘉是曹操账下最年轻的谋士,曹操一度曾将他作为自己身后的托孤重臣,没想到郭嘉却英年早逝,因此曹操极度悲伤,痛哭流涕,'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这一天的冬天,曹操大举进攻荆州。处于事业低迷期的刘备,终于见到了另一位天才诸葛亮。一场精彩的隆中对之后,诸葛亮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于是,就有了'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说法。

对历史的影响

郭嘉去世一年后(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爆发,曹操遇到了人生最大的一次失败。二十三万大军兵败如山倒,数十年的努力毁于一旦。曹操想起了郭嘉,不禁仰天长叹'在,不使孤至此!'

赤壁之战,是三国史上最重要的一场战役,其后果直接影响到国家是继续分裂还是走向统一。如果曹操胜利了,国家就会重新统一,三国鼎立的格局也不会出现。那么问题来了,假如郭嘉仍然健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的胜算究竟有多大?

双方的兵力对比:曹操一方,自有兵马十五六万,荆州兵七八万,合计二十三余万人。孙刘一方,孙权手下有三万人,刘备和刘琦加在一起,总共两万人。也就是说,孙刘两家总兵力不过五万人,要对抗二十三万的曹军,双方兵力对比很悬殊。

双方的战斗意志对比: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又刚攻克荆州,军队士气高昂,如水陆并进,乘胜进军,很有可能一鼓作气平定东吴,完成统一大业。孙刘一方,刘备一直有枭雄之名,一心想当老大,曾和董承密谋除掉曹操,被曹操打败后才先投袁绍,再投刘表,因此和曹操势不两立;但是孙权抵抗的理由就没有那么充分,降战之议中,当时东吴群臣以张昭为首,都主降。只有周瑜和鲁肃,主战。

裴松之在《三国志注》里也说,孙权如投降,不但可使天下重新统一,孙氏家族也可以安享富贵,未尝不是好事。

按照吕思勉先生的观点,周瑜、鲁肃一再撺掇孙权抗曹,赤壁之战虽然打赢了,但赢得很险很侥幸。曹军如果再度南下攻吴,孙权能否抵挡得住,很难说。

本文作者:前哥说历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