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的仙霞古道野史趣闻
在浙闽交界的茫茫群山中,有这样一条历史的脚印踏踩过的千年古道——仙霞古道。它藏匿于浙闽两省边界的仙霞岭之上,穿行在深山密林之中。
古往今来无数行人过客从此穿行而过,他们之中有驻守边塞的将士、挥汗如雨的挑夫、进京赶考的书生、勇敢无畏的旅行家……
一生无畏旅行的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先后三次独自穿越仙霞古道。他们把脚印留在了这条麻石铺就的古道,也把故事留在了路上。
如今,仙霞古道已经成为一条著名的徒步路线,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徒步爱好者走上这条一千多年前铺就的古路,感受古道承载的历史和文化,成为新时代的“徐霞客”。
对徒步者来说,踩踏的每一步都是一次身心的修炼,这里早已不仅仅是一条千年而已的古道,更是徒步者心灵的“朝圣”之路。
古时浙闽之间的群山就像不可逾越的屏障阻隔着两地,直到仙霞古道的开辟。
仙霞古道开辟的历史,要追溯到唐朝末年。公元878年,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率十万大军挥戈浙西,转战浙东,后又取道仙霞岭,“刊山开道七百里直驱建州”。
开山劈路后,旧时“岭水之山峭俊,车道不通”的仙霞山形式大变,成了“操七闽之关键,巩两浙之藩篱”。至今仙霞古道上还建有凭吊“冲天大将军”黄巢的“冲天苑”,苑内百尺石墙蔓藤花开。
仙霞岭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此后人们又在原开辟道路的险要隘口修建了众多关门,开始设重兵把守。从仙霞关到枫岭关的这一段,是整个古道上最重要的一段,也是最险峻的一段。
仙霞关共有四道关门,东北和西南各两关,皆以条石砌成,均建在两山夹峙的危岩陡壁之隘口中,是保卫江南腹地的重要前沿地,犹如打开东南河山的锁钥,仙霞关的军事地位可见一斑。
仙霞古道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陆上中转站。仙霞岭是钱塘江水系和闽江水系的分水岭,而跨越仙霞岭的仙霞古道是沟通这两大水系的旱路中距离最短、最重要的一条。
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凡自浙入闽者,由清湖渡舍舟登陆,连延曲折,逾岭而南,至浦城县城西,复舍陆登舟以达闽海。”
唐朝至南宋的几百年间,全国的经济中心逐渐转移至江南地区,浙闽地区开始繁盛,物资贸易往来逐渐频繁。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这条古道正式开通为官路,称之为“仙霞路”。
不止如此,由于南宋开放的海运政策,以及元朝大力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海港之一,江浙不少丝绸瓷器通过泉州运往世界各地,再将国外的珍宝、香料等由此运入中原。
这其间,通过钱塘江水系再走仙霞古道,转到瓯江水系直达泉州的这一“海上丝绸之路”的陆路“大陆桥”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起来。
仙霞古道的崛起,带动了码头和沿途村镇的发展,也催动了古道上文化的繁荣。廿八都古镇,就是作为仙霞古道上的重镇在此时发展起来的。
在金庸名著《笑傲江湖》中有这样一段,定静师太及三四十个恒山派的尼姑赶往福建,夜宿廿八铺,令狐冲扮成一个傻子将军,暗中护送她们。
结果被嵩山派假扮的魔教高手伏击,定静师太受伤过重,临死前将护送尼姑们的任务交给了令狐冲。书中的廿八铺就是江山的“廿八都”,所经过路线即为仙霞古道。
廿八都最早是仙霞关驻兵而来的定居点,后来发展为仙霞路上的小小奇特古镇。廿八都是一个始于唐代、繁盛于明清的小镇,人口共一万左右,却有140多个姓氏、10余种方言。但令人奇怪的是,尽管家族不同、方言各异,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依然和睦融融,文化积淀深厚。
古往今来,无数旅行家、诗人曾驻足于此,并留下不朽诗篇或著作。
在仙霞古道景区里,有一座50多米长的碑廊,其中陈列了26块诗碑,镌刻了历代文人名士途径仙霞古道时留下的20篇诗文。
这些名人中最令人敬佩的是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徐霞客曾多次经由仙霞古道入闽,并载于《徐霞客游记》之中,可以说是仙霞古道徒步旅行第一人。
他从22岁开始一生游历祖国各地的大好河山,从此直到54岁逝世。这三十多年间他先后游历了祖国大江南北十六个省,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
一路上他与长风为伍,与云雾为伴,并将一生所经历的所见所闻一一记录下来,后人整理为《徐霞客游记》。徐霞客可以说是中国最早开始徒步旅行的鼻祖,也是徒步者的精神先导。
这条北起江山清湖,南至福建浦城的古道,已然熙熙攘攘了1000多年。
如今,仙霞古道已不再是曾经的沟通江南和沿海的要道,宽阔的国道早已将其取代。但仙霞古道却越来越被无数徒步爱好者所钟爱,甚至成为了徒步者朝圣人文的经典徒步路线。
本文作者:纸短情长的小姑娘(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