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葚的“小个性”野史趣闻

2018-10-24 18:06:19

谈起桑树,或想起蚕与丝绸。相传丝绸源于黄帝正妃嫘祖。嫘祖教百姓以桑叶养蚕,制成蚕丝,以蚕丝织布缝衣,百姓从此以后,就不必再披兽皮。另有一说则指源自伯余,但伯余为何许人呢?则各有各说。自古以来,桑叶养蚕,众多百姓赖以谋生,又因起源甚古,故神话传说甚多,甚至有人称桑树为神木,桑叶为神叶,亦有人祭祀蚕神。在远古之时,以桑蚕所吐的丝织布制衣,若非见识广博如神,又怎能想得出这种制衣之法呢?

故此周朝的天子诸侯,在河川旁建筑宫室,种桑养蚕。而掌管祭仪的女官,到了季春(农历三月)则祭蚕,令天子与诸侯不忘身上衣服是从何而来。坊间管山林的官,每逢这个月就下令不得伐桑树,以免蚕无叶可食。蚕的由来不可思议,且在华夏古时,布帛丝绸又是如金银般的珍物,古人对蚕就更为敬畏。此礼记祭礼,历朝皆有,直到清朝也没有大改。

桑树能养蚕,许多人也种桑以养蚕谋生,或因如此,在诗经中谈及桑树的诗,都非常优美。例如鄘风.桑中主人公与三位美女姜、戈、庸在桑林中幽会。又有魏风.十亩之间,描绘采桑妇女闲闲、泄泄,悠闲自在的様子。丝蚕食桑叶,以前农人就以叶形区分各种桑树,例如女桑、山桑。但丝蚕并非每种桑叶也吃的。丝绸传至印度、波斯、欧洲之后,曾有波斯僧侣在魏朝时取蚕虫偷运回国,在波斯国内出产丝绸,售予国人与欧洲人。亦曾有欧洲人千里迢迢到中国取桑种与蚕虫回乡试养,可惜因取错桑种,蚕虫不食,最终白费心思。古时欧洲人曾欲养蚕而受挫折,或因他们看桑树时,没有细辨树叶的分别,只在乎桑果颜色。他们在乎果色的因由如何呢?也许是与皮拉莫斯与笛丝贝(Pyramus and Thisbe)的故事有关。

这个故事,来自古罗马诗人奥维德(Ovid)的著作变形记(Metamorphoses)。皮拉莫斯与笛丝贝本是情侣,但遭双方的父母分开。二人依然偷偷约会,偶尔在尼纳斯(Ninus)墓旁的桑树下见面。某次约会时,笛丝贝先到,却见有狮子在羊栏猎羊而食(另有一说谓牛棚),满身羊血,连忙躲避,不慎掉落面纱。皮拉穆斯来到时,只见地上染有鲜血的面纱,以为笛丝贝遭狮子杀死,立刻拔剑自尽。笛丝贝躲藏一阵后回来,见皮拉莫斯卧在桑树下濒死,竟亦以同剑自尽。从此之后,此墓旁桑树的果实,就变成红色。世间的红桑果实,由此而来。怪不得在英语中,各种桑树是以桑果颜色区分。故事由诗人杜撰,广为人知,后人的著作例如莎士比亚名剧仲夏夜之梦中,也有一小段为此故事的改编版本。

本文作者:凤凰艺术(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