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和井绳有关的村落,流传着关羽的故事野史趣闻
说起井绳,八零后的人,很少有人知道它了。但在大柳树村,一说到井绳,人人都会有一种特别的神情,那神情,是一种怀旧,或者是一种乡愁。时光荏苒,一根井绳留住了大柳树人遥思过往的辉煌,无论是村中老叟,还是海外游子,井绳成了村民的乡愁。
井绳,用于井中打水,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已逐渐消失。几百年来,大柳树人靠拧井绳为生。 拧井绳曾经长期是大柳树人营生糊口的主要经济来源。
说起井绳的起源,要追溯到东汉末年。当时朝政腐败,黄河泛滥,到处地淹人亡,民不聊生。勤劳善良的大柳树人为了生存下去,沿黄河岸边植树插柳,防沙固堤。后来,岸柳成林,翠柳成荫。黄河水暴涨之时,河水冲刷,柳树根沿水岸暴露出来。后来,人们渐渐发现,绵长细软的柳树根经剥皮后,树根的皮能拧成长绳,而且光滑耐用,多股纰绳合拧成一绳,特别适合打水用。吃苦耐劳的大柳树人从此以拧井绳为生,拧好的井绳销往百里之外,村民的生活也渐渐富裕起来。 至今村里还流传着这样的俗语:“大柳树,拱地虫,娘们牂(zāng),爷们拧,一天能出几条好井绳。”就这样,家家拧起了井绳,牂井绳的声音,一直响了几百年。当时,井绳的制作,主要靠手工和简单的机械,上劲儿的纺车,远处有续料的(细股的柳根皮),掌握上劲儿大小的方式,有吆喝叫停的,也有打手势摆手叫停的。久而久之,一句特有乡土气息的民间俗语,就这样流传开来:大柳树人摆手,到劲儿了。
大柳树人对井绳有种特别的情结。井绳,曾经养活了许多人。最让大柳树人自豪的是,关云长手持柳树根皮拧成的纰绳,一路过关斩将护送皇嫂投奔刘备。
三国初期,柳枣园村归属滑州府。一条官道穿村而过。相传,关云长与刘备及诸兄弟失散,被困许都曹营。某日,忽闻大哥刘备、三弟张飞寄居在袁绍帐下,遂保护二位皇嫂设法逃脱曹营。关羽思兄心切,一路奔波,日夜兼行,过关斩将,突出重围。 滑州地界黄河渡口,夏侯惇部将蔡阳的外甥秦琪把守,挡住了关羽的去路,关羽大怒,纵马向前,手起刀落,将秦琪力斩马下,尸首分离,滚落在地。守关兵卒见关羽如此神勇,四散而逃。
路途遥远,人马劳顿。关羽斩秦琪于马下,想到二位皇嫂也该歇息一下,于是,便在一棵大柳树下停马休息。此棵大柳树,枝繁叶茂,树身高两丈许,上有喜鹊跃枝,下能绿荫乘凉,稍歇了片刻,关羽催二位皇嫂上辇,随手拾一柳绳坯,用于快马加鞭,继续日夜兼程,奔河北而去。
柳枣园村人对关羽的誓死不奉二主,非常敬仰。为纪念关羽人等在此处大柳树下歇息,一路快马加鞭护送二位皇嫂投奔刘备,柳枣园也从此改为大柳树村。
井绳凝聚了大柳树村厚重的历史,也拧成了这里人浓浓的乡愁。每每和大柳树人谈到井绳,那一脸的神情,就像一个民族守着的图腾。
本文作者:新鲜关注(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