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他因阅兵扬名,平定7国之乱的名将,女相师却预言他会饿死野史趣闻

2018-09-19 20:00:24

他是我们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军,西汉的开国功臣,封侯拜将,身份尊贵,为何却被饿死?真的是被女相师说中了?

周亚夫,西汉时期的著名将军,汉族,沛县(今江苏沛县)人。他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在历史上也非常有名的军事家,在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

预言饿死

起初做河内郡守时,许负曾给他看相,说他三年后为侯,封侯八年为丞相,掌握国家大权,位尊任重,在众臣中将首屈一指,再过九年会饿死。周亚夫笑著说:“我的哥哥已代父为侯,如若他去世,他的儿子理应承袭爵位,我周亚夫怎说得上封侯呢?再说若我已显贵到如你所说的那样,怎么说会饿死呢?你来解释解释!”许负指著他的嘴说:“你嘴边有条竖线,纹理入口,这就是饿死之相。”过了三年,周亚夫的哥哥绛侯周胜之犯了罪,文帝选周勃子孙中有贤德的人为侯,大家都推举周亚夫,于是封周亚夫为条侯,继承绛侯爵位。

阅兵扬名

公元前158年,即汉文帝22年,匈奴进犯北部边境,文帝急忙调边将镇守防御。为了警卫京师,文帝派三路军队到长安附近抵御守卫。宗正刘礼驻守在灞上,祝兹侯徐厉驻守在棘门,河内太守周亚夫则守卫细柳。

文帝为鼓舞士气,亲自到三路军队里去犒劳慰问。他先到灞上,再到棘门,这两处都不用通报,见到皇帝的车马来了,军营都主动放行。而且两地的主将直到文帝到了才知道消息,迎接时慌慌张张。送文帝走时也是亲率全军送到营寨门口。


文帝到了周亚夫的营寨,和先去的两处截然不同。前边开道的被拦在营寨之外,在告知天子要来慰问后,军门的守卫都尉却说:“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命令,不听天子诏令。”等文帝到了,派使者拿自己的符节进去通报,周亚夫只才命令打开寨门迎接。守营的士兵还严肃地告诉文帝的随从:“将军有令:军营之中不许车马急驰。”车夫只好控制着缰绳,不让马走得太快。到了军中大帐前,周亚夫一身戎装,出来迎接,手持兵器向文帝行拱手礼:“介胄之士不拜,请陛下允许臣下以军中之礼拜见。”文帝听了,非常感动,欠身扶着车前的横木向将士们行军礼。

劳军完毕,出了营门,文帝感慨地对惊讶的群臣说:“这才是真将军啊!那些霸上和棘门的军队,简直是儿戏一般。如果敌人来偷袭,恐怕他们的将军也要被俘虏了。可周亚夫怎么可能有机会被敌人偷袭呢?”好长时间里,文帝对周亚夫都赞叹不已。

后来,文帝病重弥留之际,嘱咐太子刘启也就是后来的景帝说:“以后关键时刻可以用周亚夫,他是可以放心使用的将军。”文帝去世后,景帝让周亚夫做了骠骑将军。

含恨而终

纵观周亚夫的一生,干了两件辉煌的大事:一是驻军细柳,严于治军,为保卫国都长安免遭匈奴铁骑的践踏而做出了贡献。二是指挥平定七国之乱,粉碎了诸侯王企图分裂和割据的阴谋,维护了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可以说没有七国之乱的平定,就不会有诸侯王国割剧势力威胁中央政权问题的最终解决,同样也就难以出现汉武帝时的强盛局面。显然周亚夫为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仅从上述二事来看,称周亚夫为汉代杰出的军事家,似乎并不过分。

但就是这样一位功臣,最后却落了一个凄惨的下场。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应该与周亚夫耿直的性格有关。在封建时代,一个人要想在官场中站稳脚跟并有所发展,就必须时刻与上级长官保持一致,对有权有势者只能顺从,对皇帝的诏令只能无条件地去执行。周亚夫不知是对此不了解,还是知晓但不愿那样做。无论为将、为相,均把是否符合国家利益作为行动的最高准则。这就不可避免地要触犯某些人的利益,因为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前有冒犯文帝之举,后有得罪梁王、窦太后、景帝之事(即把皇帝和皇帝之母、妻、弟、大舅子均得罪了)。所幸的是文帝乃胸怀大度之人,能广泛地求谏选贤,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因而对周亚夫要自己按军令行事的举动,非但没有怪罪,反而加以赞扬,予以提拔。

不幸的是景帝与其父相比,相差甚远,为人较为心胸狭隘,有怨必报,听不得不同意见。早在为皇太子时,一次与吴王太子下棋,为争棋着用棋盘将对方打死。“吴王由是怨望,稍失藩臣礼,称疾不朝。”成为其后来发动叛乱的导因之一。再如刘启曾与梁王刘武同乘一辆车入朝,到了宫殿的司马门却不下车,被担任公车令的张释之拦住,并以他俩不下司马门为不敬罪奏请皇帝依法予以处理。刘启对此怀恨在心,在继位后不久便把张释之降职。在这样一个专横君主的统治下,周亚夫的命运可想而知。

景帝尽管对周亚夫在平叛战争中拒不执行诏令一事心怀不满,但毕竟战争取得了胜利,使自己保住了皇位,最后还是提升有功的周亚夫为相。丞相一职在汉初的文武百官中权力最大,“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辅佐皇帝,总管政务。周亚夫不想做庸碌之辈,而想尽职尽责地干好本职工作。凡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他从不推诿,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结果多次与皇帝的意见相左,造成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最终还是皇权战胜了相权,周亚夫被加上谋反的罪名,身陷囹圄,抱冤而死。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称赞的同时,也为他惋惜,说他因为过于耿直,对皇帝不尊重,结果导致悲剧结局,令人感慨!


本文作者:史事拾遗(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